姚劲波的创业历程戴科彬和姚劲波的关系3篇

时间:2024-02-02 22:59:48 作者:皮皮侠 字数:26826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姚劲波的创业历程戴科彬和姚劲波的关系3篇(姚劲波回忆创业之路),供大家品鉴。

姚劲波的创业历程戴科彬和姚劲波的关系1

  调整是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拆成BG以后,各自才会有明确的对手。比如,现在58安居客的对手是搜房,58赶集招聘的对手可能是前程无忧。有对手和没对手,状态和紧张感是不一样的。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外部客观地评价每一个部门做的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中台是邢宏宇(CTO)在管,我们希望把很多公用的东西,包括大数据、AI统一地研发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58的数据场景很丰富、数据很多,数据带来的增值也很多,所以我们在这上面引进的人才,包括投入的力度是显著加强了。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在各个垂直领域基本上都到第一的位置了,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位。现在,我能够看到清晰的路径,比别人提供的服务更好,用户一定会喜欢我们。

  我们是一个只要看到机会或者看到风险,都会立即下手去把它堵住的一家公司。我们始终有很强的危机感,然后敢去行动,也有一定的安全感。

  我们是一个很老的公司了,马上就是11周年的生日了。我们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非常清楚我们业务的脉搏是什么,成本怎么样,增长怎么样,我们比较不受外界干扰,不会是别人指挥我们怎么干活。

  58一路上都被人质疑,都有人骂,今天要是没有人骂我们的话,我反而会不适应。有人看好你,有人不看好你,但是整体来说,还是有很多人关注你。

  有人关注你,就比没有人关注你要好。做公司,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不要受外界的干扰。外界并不了解公司的真实状况,他们最看好你的时候,说不定是你自己最郁闷的时候,他们最不看好你的时候,说不定是你自己感觉最好的时候。

  这11年中,我们最危险的时候就是2008年、2009年。

  当时公司几百号人,每个月成本几百万,但互联网几乎不能挣到钱,公司没有收入,资本市场又非常差。如果今天是100分的话,那时候连30分都没有。大概有半年的时间,我们高管的工资就不发了,但我给他们发股份。当时核心的几个人,我们不发期权,我们是一个整体,也没有什么条件,就把股份给他们,也没有发生说有人拿了股份就走的情况。

  其他时候跟那个时候比都不算什么。那个时候我们最焦虑的就是两件事:第一,你知道用户很喜欢你的产品,用户很活跃,但是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挣钱;第二,确实是融不到钱,而且你已经见了50个投资者了,你不知道再见50个会不会有人给你钱。

  等到2010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公司肯定能够挣钱了,客户肯定会愿意为我们的服务买单,而且市场很大。你做了一个东西,一直是免费产品,突然发现原来是能够挣到钱的,这种感觉还是蛮惊喜的。

  现在,很多风口正在过去。用户的增长、流量的增长的成本,再去打一个平台的难度,都在增加。很多领域,即使是做移动互联网的,也都在变成传统领域。如果现在创业,还是往广了做,那基本上这个路是很窄的,是走不通的。只能往一个很小的点,往特别深了来做才有机会。

  过去两年,都认为这O2O里有机会,包括电商的一些公司,但投的一些垂直类的公司,最后都倒下了。这里面有偶然性,比如创始人的问题,但也有必然性。一些平台性的公司还是会有一些天然的优势。电商里面真正活得好的公司其实只有阿里巴巴,美国其实也只有亚马逊。ebay其实也不是很好,算半个,京东也算半个。

  我们也会不断地去颠覆自己。转转、到家、招财猫等业务的成立,也许是进攻,也许是防御,也许是一种试验,各种心态都有,反正我们觉得哪个地方有问题,我们一定会在那里放一支军队。

  资本市场是一个指挥棒,所有的人过去之所以失去理性,都是因为资本市场错误的导向。今天市场已经理性很多了,没有一个创业者愿意把自己逼到一个绝路上。

  我们从来不做补贴,就是广告费大一点、小一点的问题,其实就是快一点、慢一点的问题。我觉得再走一遍,会比现在好一点,但是也就是好一点点而已。

  我自己不是说我多英明,我就觉得这11年走的基本节奏是对的,该进入的时候进入,该做用户的时候做用户,该融资的时候融资,不会有太大的不一样。

  一个好的创业者,能够说服投资人去关注长远价值,关注长远的利益、竞争格局。创业这十几年,基本上都是按照我的节奏在走。但我也不是很固执的人,也被投资人说服过。那年的广告大战,请杨幂代言,基本上是投资人觉得我们应该加大投入,我当时没有那么激进。

  我也会做一些原来不擅长或者不愿意做的事,为了增加我们平台的品牌认知度,我也参加了一些节目、论坛。原来都是极其反感的,极其不愿意做的,但是事实上参与了挺多的,58受益也蛮大的。

  我记得最开始去参加《非你莫属》,我坐了好几天,参加了五六期,结果发现我一个镜头都没有。后来说锻炼也好,或者说逼自己也好,都是因为经营这个企业的需要,让企业曝光的需要。如果有其他选择,我一定不会去做这个事情。

  最近,我们组织了一批八年以上的老员工在深圳做了一次拓展运动。有几十个人,因为都在58赶集工作很久了,有些人有了疲惫感,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个事情是不是做完了。所以,我就提出来要看下一个10年,下一个10倍。我在现场给所有八年以上的员工发了8万块钱的红包,并让他们再额外休假一周。我们还把这个变成了惯例,以后,只要满8年的员工都有这么一个通用的福利。

  我跟圈子里面的这拨人,首先,我们是没有敌人的。我们拿了腾讯的投资,但58到家也接受了阿里的投资,我也在湖畔上课。我们跟百度也是很紧密的合作伙伴,百度的很多会议我也参加的。我自己真的不觉得在行业里面谁是对手,我跟任何人都会聊天,我也不恨任何人。

  中国这么大,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敌人呢?包括我们跟赶集竞争,但现在我跟(杨)浩涌也是好朋友,心灵上交流还是挺多的。但有的人他会天然觉得:你是我的对手。

  我知道有不少人把我当成对手,但是事实上,切入点不一样,体量不一样,可能瞄准的方向也不完全一样。再说了,即使是做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是对手呢?

  Q:你感觉到资本寒冬了吗?

  A:投资的寒冬,我自己认为,现在说是资本寒冬的人一定是没有经历过2008年、2009年的人。2016年一个月投资的案例比那会儿一年、两年都多,今天的估值水平依然是非常高的。所以现在说资本寒冬的人一定是被宠坏的人。融资从来就是不容易的,从来就是难的。过去一年,VC是很傻的,到处投,但你不能期待他们一直傻下去。

  Q:从58赶集所在的这个行业,你感觉现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怎么样?

  A:整体来讲,中国经济现在有两个比较有亮点的地方。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服务业,消费升级服务业。我们是处在这两个板块交界的地方,所以,我们其实是处在整个中国经济里面最好的位置,所以我们并没有感觉到我们行业有明显的减速什么的。

姚劲波的创业历程戴科彬和姚劲波的关系2

  姚劲波确认两点:第一,在生活服务业,信息是基础,永远有价值,大而全的分类信息网站仍有生命力。58同城财报可予以佐证。第二,前述O2O公司在某些垂直细分领域,将很大程度上替代对应的线下门店,并将逐步瓦解分类信息网站的客户基础。

  58 同城上市后,创始人姚劲波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他突然发现,一大拨类Uber 式O2O 公司正强劲崛起,已势成威胁。这批公司大都向58 同城用户提供近乎标准化的上门服务。它们对服务品质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并借助移动支付轻松实现了交易的闭环。更要命的是,借助LBS 和移动社交网络,它们的生产效率和用户体验,相较PC 时代的分类信息网站,已高出太多。此外,有些公司已融到了很多钱,颠覆58 同城已成公开表态。

  短暂的情绪波动后,姚劲波确认了以下两点:第一,在生活服务业,信息是基础,永远有价值,大而全的分类信息网站仍有生命力。58 同城财报可予以佐证。第二,前述O2O 公司在某些垂直细分领域,将很大程度上替代对应的线下门店,并将逐步瓦解分类信息网站的客户基础,因此58 同城必须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事实上,对58 同城这样市值在三四十亿美元的中巨头而言,所处行业的巨变意味着一次向上攀升的机会。如果它们能够像当年的阿里巴巴一样,将平台开放,再通过投资、内创业等举措,把更多创业者绑到自己的战车上,从而建立起一个枝繁叶茂的生态体系,那么,市值高于100 亿美元并非没有可能。

  58 同城已朝此方向迈了几步。

  58 同城的生态体系布局于生活服务业,基石则是海量用户。成立近10 年来,58 同城在信息服务方面较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这一多年积攒的势能(包括品牌、流量、资金等)导向该领域任何一个垂直细分市场,都将为之带来显著变化。

  就同业竞争而言,比58 同城资金更为雄厚的公司,在对生活服务业的理解上,大多不如前者,而鲜见的对该行业独具深刻认识的公司,则大多不如前者财大气粗。

  58 同城生态体系包括58 同城、58 到家两个品牌,分别覆盖生活信息服务与生活服务交易两环节。同城大而全,到家小而精。两品牌均可共享母公司资源。两者均具投资功能。姚劲波力图通过投资的方式,将该领域从初创期到中后期富有前景的创业项目一网打尽。

  58 同城或将成为生活服务业O2O 领域最大的生态体系。

  以下为姚劲波口述:

  O2O 不可怕

  我并不认为生活服务业已经演进到了从信息走向交易的阶段。在房产、招聘、二手车等58(即上市公司58 同城,下同)主要业务领域里,我还看不到有人在跟我们竞争。

  以二手车为例,什么优车诚品、大搜车等,我都知道,但它们并不是来挑战58 的。

  现在的二手车创业公司,几乎全都是中介模式。它们大多提供二手车质量担保或检测服务,以便让用户放心来买,但用户不知道上述平台在售二手车的详尽信息,于是就到58 同城上找车,因为我们的信息是海量的。所以,它们通通是我们的客户。

  这个创业群体的存在或发达,对58 而言并非坏事,它们其实是在帮助58 做好二手车生态环境,比如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真实的信息。

  房产、招聘等品类也如此。爱屋吉屋、优客逸家等新公司,也是我们的客户。用户需要在一个地方找到所有的房子,这就是分类信息网站存在的价值,它大而全。

  在本地生活服务业中,一个品类能够用交易替代信息,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该服务的购买频率足够高。如频率很低,它很难实现交易的闭环,因为用户根本不会去找你。第二,用户能够很快做出消费决策。换言之,是否购买,用户无须做很多研究和沟通。第三,该服务与地理位置相关。

  符合这些条件的品类其实不多。这也是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生活服务业仍以信息服务为主要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信息服务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架构,它已存在数百年。有些需求就是个性化的,无法标准化。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并未降低,只是增幅放缓了。但即便如此,58 在2014 年实现了差不多翻倍的增长。我们的房产、招聘等品类,完全看不到增速减缓的趋势。我的感觉是,业务每往前走一步,路就更宽一些。

  生活服务业里有很多机会,也有很多“坑”。应该说,近一两年来,只有部分品类到了向交易环节过渡的阶段。很多人一直瞎嚷嚷,说什么O2O 时代来了,但到现在为止,O2O 仍处于发展的很早期,真正成规模的服务也就两个半:打车算一个,外卖算一个,代驾算半个。除此之外,还有日订单量超过1 万的吗?

  以投资代转型

  如果有新品类出现了订单量大增的趋势,58 会去研究和探索。说不定我们的研究比其他人更系统化。得益于同城这个分类信息平台,我们了解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比如什么类别火、什么类别有很大的需求等。

  所以,在做得比较重的品类里,58 可能会做一些投资。58 有内部孵化项目,比如58 陪练等。我们连品牌带用户带团队全给创业者,但它是独立的公司,我们是投资行为。对外,我们投了E 代驾。此前用户在58 找代驾,打过去是一个代驾公司在接听电话,现在用户打过去,是他身边一个有车的人接电话——这一模式的效率,肯定比58 原来的模式更高。58 的代驾频道以后就是E 代驾的了。我们的初衷还是提高用户体验,谁的服务更好,我们就扶持谁。

  为什么E 代驾要我们的钱,不要别人的钱?因为我们能够帮上忙。

  在投E 代驾之前,创业者不知道58 说要做投资,是说一说还是真投。很多人对我们有担心。当然,还有人在各种场合说我们的坏话,原因很简单,怕我们。其实我们还投了很多公司,只是没有宣布而已。58 要在未来3 年投出10 亿美元,这是可以被验证的。

  我们不像VC,他们有很多人,看得过来那么多早期项目, 我们的投资部目前只有两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投资一些已发展得比较好的公司,未来人手多了,我们也会投资早期项目。

  很多创业者试图在生活服务业里寻找到可以做到交易环节的品类,其中一些创业公司已拿到了融资。对此,我们可以不理,没有问题,因为代驾、家政、美甲这些品类创造的收入,在58 这个上市公司中占比非常小。但我觉得,如置之不理,我们的未来增长将受到限制。为应对这一并非正面的竞争,我们将以投资的方式进入一些领域。另外,我们推出了58 到家这个平台,自己来做一些品类。我们之前说,能够做到闭环、服务可标准化、服务内容跟58 品牌较为贴合的品类,就拿来放到58 到家这个平台上做。对58 到家做什么品类,我不会提出限制,但它未必会去做那么多的品类,它也可以投资,我们专门有个人在58 到家看初创项目。

姚劲波的创业历程戴科彬和姚劲波的关系3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不能辜负的信任

  回头来看,我人生的很多东西,其实在18岁那一年就已经决定了。

  那一年,我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一上大学,就听说过雷军,看了他在《计算机报》上的一个采访,觉得这个人挺厉害的。很快,他回学校来做演讲,给了我几个印象。第一,他激情澎湃。第二,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一个词,叫管理。第三,他谈到和微软的竞争,说要用未来十年,再和微软来一次豪赌。下面掌声雷动,觉得不愧为我们的大师兄。

  后来,我问我们同学,还记不记得雷军这个演讲,他们都说不记得了,可是我却记得非常清楚。所以,这就叫作因缘际会。2011年,雷军鼓励我去创业,给了我200万人民币的天使。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雷军的投资,还是你师兄给你的投资。

  但是,也许我因此背上了一个巨大的情感包袱,因为雷军投我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华兵你知道吗,我觉得你有90%的可能性成功,但我也告诉你第二句话,我投过的创业者没有一个挂掉的。

  我做车品汇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2011年7月,雷军投资了我。当时,他跟刘芹关系好,说好让刘芹后面跟一点,聊得也都不错,准备投。但后来,我这边termsheet和海外机构已经在做了,却感觉晨兴那边不是很积极,有点慢。

  2011年12月的一个晚上,我在翠宫饭店跟刘芹聊到11点半。那天下着鹅毛大雪,我一出来,外面是一片雪白的世界,特别安静。我住在东五环,一个人慢慢开着车,时速20公里,最后到家已经两点多了。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我知道,没钱了。

  我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我把几个核心的人拉到公司旁边的咖啡厅。我说,拿不到钱,怎么办。有人就撤了,有人说,我还是愿意跟你干,降点钱,挺一挺。那时候,慢慢开始有一些销量,一天几十单,但毛利只有30%,收入减掉运营成本还是亏损的。我说,公司做不成,要不你们各奔前程,我一个人继续撑着,公司要以最低的成本运作。

  2012年春节之后,我把SOHO现代城的办公室退掉,搬到了东南五环汽配城里面。运营、库房、仓储都在那里,拿货也比较方便。人员一直在压缩,最多不到15个人。拿五千块钱以上的人全部砍掉,都拿两三千。公司一个月的运营成本10万块。后来,我自己还拿了100万出来。

  一直到2013年底,整整两年,一直就是这种状态。我想在这里看看汽车后市场的机会,但也没有想通,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老实说,那段时间我是比较自卑的。以前做投资,我都在华贸和国贸的酒店里开会,很光鲜。现在急转直下,在汽配城和维修工一起吃饭。朋友们都知道我在创业,但那两年,我和整个互联网是与世隔绝的。我给别人打电话,说过来看看,帮忙出出主意,可人家都说忙,就是觉得你这项目不靠谱。说实在的,那两年春节我都没有回家。你还在苦苦挣扎,但老家的人都觉得你已经非常成功了,这里面有很大的落差。

  那年夏天,我看《中国好声音》。平安最后唱完歌,说除了唱歌,我已经什么都不会了,我就想把这么一件事情做好。那时候我听这些话,是要流眼泪的,因为他们也是从最低潮里走出来的,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

  我为什么特别感激雷总,因为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我。那是他做小米的初期,我们有时候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关于怎么管理,怎么节约成本。后来,他还把我的案例拿到一个董事会上讲,说你们成本太高了,要学学李华兵。

  我自己非常清楚,这个方向坚持下去是有问题的。但你会觉得特别想用劲,特别想着怎么报答雷军。我从来都不敢讲这个公司是雷军投资的,生怕公司做得不好,毁了雷军的名声。后来雷军也说,你要不要换别的方向,我们也可以支持你。但我觉得,我不能死,我也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后来,为了这句话,我跟雷军交流过。他说,华兵你真不该有这么大的压力。他不断在给我减压,但以我做事的原则来讲,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我知道姚劲波一分钱没有时有多难

  2013年7月,我剃了个光头,决定重新开始。我在微博上给李开复发了个私信,见了他一面。他说,工场可以给你一点钱。我说,我要换方向。我决定做拼车,然后把公司搬到了现在这个写字楼——因为这是58同城办公过的地方。

  我跟姚劲波是非常好的兄弟。2007年,我在汉能资本做投资经理,在一个年会上见到他。他作了一个主题演讲,我去跟他交换名片,聊了一下。我们年纪差不多,聊得来,我也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就跟老板推荐,把他签下来,帮他做融资顾问的业务,具体由我来负责。

  当时也没有花太大的精力,因为58同城还非常小。他们跟京东遇到同样的问题,恰逢金融危机,没人敢投。我跟老板讲,没人敢投,干脆我们投一笔,但老板不敢。

  58的融资特别艰苦。DCM、华瓴都是我带他去见的。最后,他真的没钱了,我跟他一块见羊东。羊东批评了一番,这个那个的,让他很没面子。没办法,他们A轮的投资人是赛富,后来羊东说,你去找阎焱把,让他帮你想想办法。

  到了后来,58同城账上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姚劲波卖了个域名,换了几十万出来给大家发工资。他们几个人就在旁边的咖啡厅见面,其他几个人都要走,姚劲波咣当就给搞哭了,说你们走了,我怎么办。我陪着他去吃饭,他心情特别郁闷,我是感同身受的。

  我知道他那个时候有多艰难。你看,我现在办公室的装修已经算非常奢侈了,但那时候,就这一张桌子,他们可能有三个人坐着,而且每个人面前都没有电脑,只有一部电话,疯狂打电话。

  后来,DCM投了他。过了那一关之后,再拿钱相对比较容易了。但大家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一面,艰难的时候,没人看得到。

  姚劲波身上有一股劲。他跟我聊过,特别想把陈晓华从赶集挖过来。当时陈晓华在赶集特别不爽,因为杨浩涌从来不提上市。姚劲波就想了个办法,直接到赶集楼下给陈晓华打电话。最开始,陈都不接。后来姚说,我已经到你楼下了,你下不下来,你不下来我就上去了。

  陈晓华下来了,在旁边咖啡厅见面。姚劲波口才也还行,搞定了。这是58和赶集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胜负手,因为这个人做流量很厉害,所有流量都是他做出来的。这个过程里,姚劲波说他当时说得最打动人的一句话是:对不起别人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你觉得跟谁干最有可能成。

  另一个触动我的,是刘强东

  2006年初,我刚进汉能资本,刘强东就找过来,说能不能融100万人民币,把哥几个工资给发了。又过了三个月,又来了,说能不能再融800万人民币。我们都没工夫见他,一直忙其他事情没来得及弄。

  结果,京东是在做B轮的时候,找我们另外一个同事做banking。那次是我和刘强东第一次见面,也不熟,就寒暄了一下。他的B轮特别艰难,融了2100万美元,投前估值6500万美元。雄牛资本领投1200万美元,今日资本投了800万美元,梁伯韬个人投了100万美元。刘强东特别高兴,因为投前估值从3500万美元爬到了6500万美元。

  所以你看,创业者有多艰难。那时候就是个白菜价,可白菜价都没人敢投。张颖也来我们办公室看了,说这个案子我们非常有兴趣,想投。但是左弄右弄,大家这时候不敢出招儿了,都憋坏了。

  之后,我去参加一个VC的酒会,说我们最近刚刚close掉一个案子,就是京东,不容易啊,然后大家都是这种感觉。6个月之后,老虎基金以3亿美元估值拍了6000万美元给他。那时候,我建议老板要不要赌个200万美元进去,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他一看沈南鹏不敢投,张颖不敢投,几个大个儿的不敢投,他也就没投。

  这之后,刘强东以10亿美元的估值又拿到了1.5亿美元。再往后,你想摁他也摁不下来了,就这么简单。

  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参照物了。姚劲波今天市值40亿美元,包括跟赶集合并,我没有多羡慕他,但我知道他是从一个屌丝过来的,我亲眼见证了那个历程。

  刘强东从中关村起步,这么多年苦哈哈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真的干起来了。怎么说呢?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我和姚劲波同年,以我李华兵的经验、资源、人脉,我真不一定会输给他。但这已经是金字塔尖上的人了,人家能干成,你为什么不行?

  小结

  我最害怕的不是选错方向,也不是个人不够优秀。而是很多人,每次开始一个事情,不到一年,他就放弃了。然后说,这个事情不行。很多人,就浪费了自己的一辈子,一直在第一年第二年的怪圈里打转。

  我身边有钱的人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好的学校毕业,名企,高管,创业,成为高富帅。另外一种人是普通人,极其普通,普通到你看到他不会认为他有成为富翁的任何潜质。但是有个特点,就是莫名其妙找到了一个机会或者一个潜力的公司,坚(被)持(逼)做下去了,然后莫名其妙成了千万富翁。

  战胜我们自己内心一蹴而就的心态,战胜我们内心对失败的恐惧。任何一个创造者,都在他的人生中制造过无数垃圾。永远不会有一次就成功的创造者,而只有不断连续创造,大量创造的人,才能最大概率地让自己的作品有成功的可能性。

  看了“姚劲波的创业历程”的人还看了:

1.姚劲波的创业史

2.58同城姚劲波的创业故事

3.9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4.华为老总任正非的创业故事

5.刘强东励志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