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实地调研报告
姓名:李硕硕 班级:1512教室 学号:15502015 指导老师:王菁菁 报到日期:2017年9月28日
实地调研报告审查时间:2017年9月21日—2017年9月
第27届
调查地点:山西省(五台山、大同、平遥、太原)
检查方式:参观、拍照
前言:本次我们以专业学习为目的,在山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考察,考察对象为五台山、大同、平遥古城及省会太原的各个景点、博物馆、醋文化园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当地的风俗文化等。
第一站: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
我从小就无数次听说过五台山,因此对五台山向往不已,一直盼望着能亲自登顶,如今终于成真,心里很是激动。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闻名。五台山的五座主峰海拔都在3000米左右,五台山顶气势磅礴,巍峨高耸,五座山峰环绕的腹地遍布寺庙、宫殿、楼阁、佛塔、庙宇。这里山上古刹林立,古刹依山而立,散发着雄伟的韵味。关于五台山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极其恶劣,冬季水结成冰,春季沙石飞扬,夏季酷热无比。 农夫的田地里根本种不出庄稼。文殊菩萨恰好来此传教,看到人们受苦受难,便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初秋的五台山已有一丝冬日的凉意,牛驴骡马在山顶吃草,亭台楼阁间飞来飞去的麻雀。台怀腹地风格各异的寺庙建筑,置于郁郁葱葱的五座山峰之下,犹如一颗颗珍珠聚集在一块大翡翠盘中。傍晚时分,站在台怀寺主殿群区,时而可见云雾笼罩台北山顶,压向山下,时而可见孤雾升腾。尤其在似雨非雨的天气,真是“山有雾气,雨亦奇”。浮雾托起牌坊殿堂,红墙在白雾中若隐若现。 这一刻的美,就在那一朦胧之中。五台山雄伟挺拔的山峰、色彩斑斓的古建筑、充满佛家风情的绝美画卷,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僧侣前来参拜、弘扬佛法。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佛教寺庙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数量的增多。唐代,五台山有记载的佛教寺庙就有七十多座,都十分宏伟。五台山的佛像数量浩如烟海,多达三万多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侍从、供养人、守护神等,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俗人等。这里的佛像分为泥塑、金属、石雕、木雕、瓷烧、纱织、刺绣、画像等八种类型。
第二站: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闻名中外,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之一,18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云冈石窟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美,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传奇。石窟内有各种栩栩如生、表情各异的人物,如佛祖、观世音弟子、守护神等;有古朴多样的仿木建筑;有题材突出、刀法娴熟的佛像浮雕; 构图丰富,装饰纹饰优美精湛;还有箜篌、盘箫、碧箫、琵琶等中国古代乐器雕刻,丰富多彩。在雕刻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和融合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元素,创作出风格独特的艺术品,在中国雕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仅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宗教信仰等重要视觉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实物证据。云冈石窟造像气势磅礴,内容丰富,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的皇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开凿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洞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浓厚、古朴的西方情调。中期石窟以雕刻精湛、装饰华丽著称,展现了北魏繁复、变化多端、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晚期石窟虽规模较小,但人物造型瘦削俊秀,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典范和“瘦而清”的起源。此外,洞窟内留下的音乐舞蹈、杂技等雕刻也是当时流行的佛教思想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生动地记录了印度、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端。
第三站:晋祠
晋庙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玄瓮山麓,金水源头,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历史遗迹。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庙始建于北魏以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将其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荀继位。因有金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玄瓮山麓、金水源头建庙,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山边水边,有唐叔虞庙”,即今晋庙。晋庙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 南北朝天宝年间(550-559年),晋祠扩建,“大筑塔池”。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亲笔题写《晋祠碑序》,再次扩建。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建大殿,祀唐叔虞。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唐叔虞被谥为汾东王,其母懿姜亦祀于大殿。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懿姜被追封为“先陵昭姬圣母”,故称圣母殿。后来,唐叔虞祠移至北,形成现在的布局。
晋祠可分中、北、南三部分参观,中部为中轴线。从正门进入,从水镜台开始,经会仙桥、金人台、兑月坊、献殿、钟鼓楼、御沼飞梁、圣母殿等。这里是晋祠的主体部分,内供奉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皇后和周成王的母亲仪姜。建筑结构严谨,艺术价值极高。向北从文昌宫开始,有东岳庙、关帝庙、三清庙、唐叔虞庙、朝阳洞、带峰阁、三台阁、独树台、吕祖阁等。这组建筑大多依地势自然错落,以建筑高大取胜。 从南面的圣英塔开始,有白鹤亭、三圣观、真趣阁、南老泉亭、水木塔、恭树子庙等。这组塔台群,泉水环绕,颇有江南园林的韵味。此外,最南面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是唐代开国将军尉迟恭的别墅。寺北的塔院内有一座舍利塔,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年间重建。为八角七层塔,高30余米,每层四面均有门,饰以琉璃栏杆。登塔远眺,晋寺全景尽收眼底。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玄瓮山麓,是晋水的发源地。北宋天圣年间,唐叔虞被谥为汾王,为其曾祖母懿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内现存宋代彩塑43尊,殿前的鱼池飞梁为全国绝无仅有。殿前两旁有南老、山里两泉,是晋水的主源头,常年流淌,水温17℃左右,清澈见底。寺内贞观宝涵殿内珍藏有唐太宗亲笔所书的《御制碑》和《晋祠碑序》。晋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和唐槐。 圣母殿左侧有周柏,关帝庙内有唐槐,老枝犹存,枝繁叶茂,与流淌不息的南老泉、精美绝伦的宋代四十二侍女及圣母像雕塑并称为“晋祠三绝”。
第四站: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又名中堂,位于山西省杞县乔家堡村,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西”+字形,分为6个大院、20个小院,房屋213间,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为高10余米的全封闭式青砖围墙。院门为城门式窑洞,是一处具有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乔家大院展出珍贵文物5000余件,主要反映了山西晋中的民族风情:农耕习俗、生活礼仪、时令节庆、衣食住行、经商习俗、民间工艺等展示;还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展示。
乔家大院是一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设计精巧,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极高的观赏性、科研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有“皇家有故宫,私宅有乔家大院”之称,在山西省享有盛誉,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第五站: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城街格局呈“土”字形,整体布局遵循八卦,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布局。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和古建筑300余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近4000余间,街巷店铺无不体现着历史的原貌,被誉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县城。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县城,是中国明清时期汉族城市的杰出典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向人们展现了一幅非凡而完整的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画卷。
平遥古城的交通网络由4条大街、8条小街、72条窄巷组成。南大街是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大街、西大街交界处,南至南门(迎勋门),以古老的市井建筑贯穿南北。街道两旁遍布老字号、传统名店,是一条最为繁华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了全国50%以上的金融机构,有中国“华尔街”之称。
西街西起下西门(丰益门),与东、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形成一条笔直的大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钱庄——日升昌就诞生在古城西街上,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钱庄始创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面积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鲜明。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领跑全国金融界,开创了中国银行业先河,一度掌控了19世纪整个清朝的经济命脉。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和重要商港,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以“通天下”著称。日升昌钱庄成立后,介休、太谷、杞县等地纷纷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秦汉门),与西大街、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形成一条笔直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至西街中部。
八条小街七十二条巷子的名字各有来源,有的以附近建筑或醒目的标志命名,如衙门街、书院街、练兵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茶院巷等;有的以庙宇命名,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以当地富户人家命名,如赵居人街、雷家园街、宋孟怀巷、严家巷、季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在古城的东北角,有相对封闭的城中城,类似古城里的广场,附近的四条街道分别命名为东壁经堡、中壁经堡、西壁经堡和堡外街; 还有一些街巷已无名迹,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葫芦渡巷等。
第六站:醋文化园
山西醋历史悠久,据考证,远在夏商时期,商朝开国皇帝武丁在任用才子做宰相时,就有这样一句话:“醴酒必有曲芋,汤必有盐梅。”意思是说,要酿醴酒,要用到关键的曲芋;要做汤,则不可缺少的盐和醋(梅子在古代也叫酸“梅”,醋)。这位“才子”当时隐居在山西平陆县一个叫“圣人洞”的地方。可见,早在公元前12世纪,山西人就学会了制醋,懂得用“梅子”来调配食物。
《竹书纪年》还记载,我国古代有一种植物,叫“真荚”。这种植物初一结荚,以后每天结荚,直到月圆。月圆之后,十三天结一荚,月底结完荚,正好三十天。这种植物不仅可以用来报时,而且味道酸涩,是最早的制醋原料。真荚生长在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这也是晋醋起步很早的明显证明。
山西水质硬,食醋是促进消化的必需品,因此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山西的制醋历史约有3000年。清初顺治年间,介休出现了一位名叫王来福的“醋仙子”,他在清徐城关开设了“美和居”醋坊,采用“米醋法”,在白醋的基础上,加入熏醋工艺,“冬捕冰,夏晒干”,终于创造出了“老醋”这个著名品牌,使老醋成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
山西不愧是食醋生产的大本营,醋的品种繁多,有老醋、名醋、双醋、陈醋、特种醋、山西醋、调味醋、熏醋、柿醋等等,同一品种的醋因原料、制作工艺不同又可分为各种类别,真是琳琅满目,各具特色。著名的清徐老醋、陵川玉泉老醋、壶关新寨老醋、榆次南堡老醋等,在清代就远销全国各地,给山西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为晋商的原始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西人善于制醋,是因为他们爱吃醋。山西人是全国最爱吃醋的人。山西人有句俗语:无醋无味。由于山西人在制醋方面有特殊的贡献,加上山西人爱醋如命,又巧合的是,山西的“醯”与“西”同音,所以外省人尊称山西人为“老醯儿”。
第七站: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直属山西省文物局,为副厅级建制。博物馆占地面积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库房面积1.2万平方米。原名山西省博物馆,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地理博物馆之一。山西博物院主体建筑由主楼和四座角楼组成,主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造型“似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五谷丰登;四座角楼分别为临时展厅、多功能报告厅、文化研究楼和行政办公楼。 山西博物馆作为山西文化的传承者、开拓者和引领者,坚持“三个贴近”,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要放在第一位,努力把博物馆建设成真正的“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人们休闲的乐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山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为期一周的山西专业实地考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艺术生,也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期一周的考察时间不长,却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的精湛工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结晶。相信这次专业实地考察会给我的专业带来不可或缺的帮助。
实地调研报告
实地调研报告
专业现场报告
云南实地调研报告
实地实习研究报告。
毕业实地研究报告
服装收集报告
山西民居调研报告
实地报告
实地报告
《山西专业领域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您的计算机以方便编辑。
受到推崇的: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主题:山西实地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