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制作:华鑫证券
以下为原文摘录
------
1.农机产品种类繁多,每种产品对农业和蚕桑业都发挥着促进作用
1.1 农业机械种类繁多,不同阶段应用情况不同
农业机械是指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农业运输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根据我国农业农村部行业标准《NYT1640-2021农业机械分类》,我国农业机械分为32个大类、107个小类、504个小项。
以种植业为例,设备按用途可分为五大类:整地机械、播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等。
1.1.1“种植、管理、收获、贮藏”几乎贯穿了农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1.2 不同作物、不同应用环节、不同行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2021年,我国主要农作物播种、栽培、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03%(2023年最新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不同农业产业之间机械化发展还很不平衡:果菜茶等作物机械化率不足40%,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仅为30%至35%。
2.因地制宜,中国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2.1全球农机市场蓬勃发展,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农机生产地区
全球农机市场规模呈现波动趋势,2015年至2018年呈现波动增长,2019年至2021年呈现快速增长,2022年全球农机市场规模将达到162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进一步扩大至1949亿美元。
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数量众多,人口数量庞大,农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带动农机需求持续扩大,2021年将成为全球最大农机生产地区,占比达43%,但农场机械化率较低;而西欧、北美由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成熟,农业装备生产以大型农机为主,行业和产值高度稳定,农场机械化率超过95%。
2.2 中国农机行业发展较晚,在政策支持下机械化率稳步提高
国外发达国家(如欧美、日本、韩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半机械化;2)基础机械化;3)综合机械化(高度机械化)。而我国农机工业从建国初期从无到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走过四大发展阶段,逐步成为支撑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为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国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坚持农机“一大一小”、智能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2022年农作物播种、耕耘、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预计2025年达到75%。
2.2.1中国农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总动力和保有量同步增长
受国家政策补贴、机械化率稳步增长等因素推动,我国农机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但近年来行业增速有所放缓,2020年至今一直维持个位数增长。预计到2027年,我国农机市场规模将达到7196亿元,五年CAGR为5.1%。
“黄金十年”之后,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在2015年达到顶峰,在2016年出现断崖式下降后,呈现新一轮缓慢增长,2022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将达到11.06亿千瓦。“十四五”农业机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将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
2004-2016年期间,国内农业机械为以新机销售为主的增量市场,我国主要农业机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联合收割机、灌溉机械、发动机、农用水泵等)保有量持续上升,2016年达到9600万台。
2017年市场进入停滞状态,2018年主要农机装备数量同比下降33%,随后进入新一轮缓慢增长,相比农机总动力变化,设备数量变化有一定滞后,约为2年(2016年农机总动力大幅下降)。
2.2.2 20年来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向大功率、多功能、高性能发展
农业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产品类型由主要作物的种植、收获延伸到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过程,由粮食作物延伸到棉花、油糖等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加工业。
以拖拉机为例,自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平稳发展期以来,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的大中型拖拉机增速高于小型产品,2004年大中型拖拉机市场占有率约112万台,而2022年中大型拖拉机保有量已超过525万台。
从收获阶段来看,由于我国收获阶段的机械化率相对于机械化耕作和播种率来说并不高(2021年机械化收获率约为65%),还处于发展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谷物联合收获机市场。
总体来看,与农机、拖拉机总量的波动不同,我国市场谷物联合收割机数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04年至2014年增速较快,2015年以后维持个位数增长。
2.3 中国农机发展体系独特、特色鲜明
我国农机行业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区域性特点。
从行业周期性来看,农机行业发展主要受农业生产周期、宏观经济周期、相关产业政策周期及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随着近年来政府对农机行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产业政策对拉动农机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虽然农机出口市场受国际经济周期影响较大,但出口市场在我国农机市场总规模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国内农机市场需求受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
2.3.1春耕秋收,行业季节性特征明显
农作物有固定的播种、生产、收获周期,农机作业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效性,春耕、夏秋等农忙季节是农机销售和服务的旺季。
一般来说,为了应对农忙市场,会提前备货(销量增长的时间点会早于耕收时点),而农机生产周期短,产销时间接近,因此相对农忙时节会有一定的提前时间。以拖拉机生产为例,2022年12月“国三”将切换为“国四”排放标准,因此11月份“囤货”产量相对较大;为了应对3、4月春耕,企业在1、2月份加速生产,产量均在10万台以上;6、7月农忙,产量有所减少;从8月份开始,产量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直至9、10月秋收结束;而12月份正是拖拉机生产企业备战春节市场的时候,产量较平时要多。
2.3.2 中国地域辽阔,作物种类多样,地形复杂,影响机械化水平
全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包括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都有差异,农作物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针对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地理环境,需要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进行作业。
2021年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25.3亿亩,预计后期总种植面积稳定在25亿亩左右。其中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17.64亿亩,占全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70%左右。
我国粮食作物分布范围比较广: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小麦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南部,秋季播种,夏季收获。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地区,春节后播种,八、九月收获。水稻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玉米在我国分布广泛,北方主要为春播玉米,黄淮平原主要为夏播玉米,南方山地丘陵地区主要为玉米。
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多样的国家,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在我国广泛分布,其中山地、高原是主要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仅占12%。
如此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挑战。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更适合农业机械作业,因此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地势起伏不定,田块分散不规则,交通条件差,大型农业机械难以进入田间作业,限制了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受作物种类、地形等影响,不同区域间机械化水平差异较大: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东北平原区,综合机械化率较高,以黑龙江为例,2019年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8%(2022年全省农作物耕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8%,居全国第一);而丘陵区是全国果蔬茶叶粮油生产基地,主要作物有马铃薯、甘蔗、油菜、水稻、蔬菜等,综合机械化率不足5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2.4影响我国农机行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农机购置补贴正相关程度最高
我国农机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农机补贴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和农民收入增加等。其中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国家出台的农机相关补贴政策大大释放了农机购置需求。
• 2004年,我国出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配套政策,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购买农机给予直接补贴。2004年至2014年,中央财政对农机购置的补贴逐年增加,相应我国大型农机企业收入大幅增加。黄金十年之后,我国农机补贴持续增长,直至2017年同比下降18%,同年我国大型农机企业收入也下降了5%左右;2019年以后,农机补贴和企业收入开始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 大型农机企业营收与国家农机补贴金额的变化趋势一致,且企业营收的波动更为明显:2018年,农机补贴同比下降6%,而企业营收却减少了近一半。
2.4.1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农民机械化生产积极性
早期,我国农业生产受土地流转限制影响,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经营特点,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不具备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基础。
相比之下,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很多合伙农场、公司农场也是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农业生产是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进行的;而中国受地形、土地政策限制,大部分地区仍以小农户经营、集约化经营为主。
--- 报告摘录结束。请阅读原始报告以了解更多信息。---
报告收集主题 X 由【报告方】定期整理更新
(特别提示: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编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以报告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