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话题作文”?豆瓣8.7《在一起》给出了答案|专访制片人孙俪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区别

时间:2024-06-30 06:17:46 作者:小编 字数:13223字

“出事了,师父。”谭松林(周一围饰演)回电给武汉江汉传染病医院高级院长张汉清(张嘉译饰演)。镜头随即切换到医院办公室。一声响亮的“传染性极强”,让在情况尚不明朗、尚处于初步猜测阶段的所有人感受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这是电视剧《在一起》第一单元《生命的转折点》的首轮拍摄。

类似这个镜头所呈现的内容。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的初期,人们从对病毒一无所知到恐慌、焦虑,这个过程持续了好几天。随着国防部的命令和全国人民的抗疫决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逐渐落下帷幕。《在一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耀客传媒、尚世影业联合出品的。

作为一部“命题作文”,《在一起》自立项初期便不断被曝光于大众眼前:疫情还没结束,为什么要拍“疫”?怎么拍?会好看吗?……这所有疑问的背后,是《在一起》整个创作团队的艰辛创作。制片人孙浩用“兼顾”两个字来概括这段略显艰难的创作经历。

“以往的作品,只需要全身心投入一个故事,和导演、演员、制片人沟通好就可以了。但因为《在一起》是由10部短片组成,故事、导演、演员、风格各异,如何平衡创作初衷和导演、演员等主创团队的创作意图,就成了制片人需要考虑的最大问题。”

相比传统影视题材,《在一起》不仅是抗疫题材,10个短篇故事、不同导演、不同演员的创作,也是该剧进入大众市场、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该剧国庆档平均收视超1000万,豆瓣评分高达8.7分(大结局8.8分)。山东、天津等地方卫视的“二轮”播出效果,也在证明这部剧的成功与优秀。

《在一起》是如何超额完成目标的?创作背后经历了哪些艰难?单元剧与主旋律结合,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近一个小时的专访中,耀客传媒副总裁、制片人孙浩对公众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

坚持“小正大” 还原“抗疫一线”真实面貌

《在一起》国庆档播出期间,真实性、共情力几乎成为该剧收获众多好评的核心因素。

《生命的转折点》中,渐冻症患者张定宇(张嘉译 配音)驼背的背影、蹒跚的脚步感动了无数观众;《摆渡人》中冲在疫情爆发前线的城市外卖小哥让人感动……类似的例子还有《我叫大连》中原本怕死却最后成为志愿者的大连小哥、《武汉人》中冲在危险边缘的防疫工作者、《搜索24小时》中观众最初并不认识的防控人员等。

《在一起》通过刻画无数奔跑在抗疫一线的小人物和各类人群,构筑起了口碑护城河。

记者:武汉疫情爆发期间,社交网站上出现了很多关于“疫情”的真实报道,从创作角度来说,我们在素材选取上的标准是什么?

孙浩:首先,我们以普通人作为视角。这是我们最初的想法。之前我们也考虑过要写哪些人、哪些故事,后来团队达成共识,要以小人物作为切入点。因为《在一起》这个主题讲的是一个跟中国人息息相关的、发生在前段时间的故事,一定要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从小人物出发,是我们给它定下的基调。

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我们关注如何把抗疫一线的人们串联起来,这是我们故事选择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在《武汉人》这个单元,我们就把很多元素都集合了起来,包括社区工作者、原型“药包哥”,还有现实故事里的婆媳,我们就是这样把每个单元的故事尽可能地丰富起来,覆盖面也更广。

记者:创作过程中,编剧如何将题材的真实性与戏剧化创作有机结合起来?

孙浩:我们一直在说我们是一部时代的报告剧,什么是时代的报告剧?分解开来,时代是指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精神,报告主要是指还原真实,就是要以现实的原型为依据,真实还原戏剧创作。

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和编剧沟通。他们也希望尽可能还原现实,也就是不要把戏演得过火,但有时候需要设定一些有戏剧性的人物关系。比如《同伴》中的两个主角,原型上本来没有交集,但为了戏份,我们让他们相遇了。这是从创作层面做出的改变。但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围绕现实。

记者:整部《在一起》里哪个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孙浩:因为我们整个故事都是源于人性,所以在策划的时候,我们印象很深,所以就把这些故事和一些原型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从大的角度来说,所有的故事都给我个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制作的角度来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单元是《救援者》,因为它的难度和专业性相对来说是最高的。

记者:这十个单元故事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孙浩:我们基本上是按照疫情的时间线来安排的。比如第一单元《人生的拐点》,故事时间线是从2019年底到2020年初;第二单元《摆渡人》,是2020年以后发生的社会事件,外卖小哥事件……我们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线来安排的。

不过我们在最后也定了一个规矩,把《武汉人》这个故事单元放在了最后一个单元,本来是要放在《方舱》(倒数第三个)之前,但考虑到要突出对武汉人民的致敬,最后还是放在了最后。当然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总局的同意,所以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整。

抗疫剧背后的创作挑战:场面、淡季、疫情反复

从青岛、上海、无锡、天津,再到象山,仅《在一起》的场景制作就改造了近十座城市。虽然真实的疫情发生地无法在镜头中一一呈现,但主创团队对场景的精心选择,以及对无环境营造的执着,让这部剧因还原“真实情况”而获得市场一致好评。而不同导演、不同演员之间的相互磨合,也为这部剧的制作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记者:《在一起》的拍摄场景选择有一定的标准吗?

孙浩:其实我们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武汉人民抗疫全景。但第一组开始拍的时候,已经是4月份了,那时候武汉还没有完全解除防控措施,所以不太适合在武汉拍摄,当时北京因为新发地疫情反弹,对人员流动也有一些限制。所以我们最终采用了就近拍摄和方便拍摄两个原则。

比如我们《摆渡人》的拍摄组就在上海,对导演的工作来说也比较方便。比如《生命的转折点》的拍摄地就在无锡,因为那里有更合适的医疗条件;比如《救援者》就建在象山。为什么建在象山?因为这是导演的创作要求。他要用长镜头的叙事呈现方式。只有建好场景,才能实现他的设想,所以我们在象山建了一个医院,这也是导演经常工作的熟悉的地方,所以我们会从各个角度去考虑。

记者:创作过程中还遇到什么困难吗?

命题作文_命题作文是什么意思_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区别

孙浩:困难很多,第一是拍摄季节相反,我们第一个故事的拍摄时间是4月14日到8月18日,从4月份开始上海就进入春季,气温也逐渐回升,如何还原疫情期间的“冬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我们其实用了很多方法。比如《武汉人》单元,贾乃亮在桥上的戏,栏杆上有很多雪,我们在地上洒了很多水。因为当时武汉的季节比较冷,比较潮湿,所以我们要做很多前期工作来还原那个季节。

第二,疫情防控的现实压力。《搜索》之所以选择在北京拍摄,是因为我们想体现首都北京的联防联控,也结合了北京市疾控中心的防控工作。但是《搜索》拍完没多久,新发地疫情就反弹了,这样一来,整个北京的防控对我们的剧组管理还是有一点影响的。

剧组如何在完成筹备和拍摄工作的同时,保证剧组成员和主创人员的健康安全?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比如新发地疫情之后,我们正好在青岛拍《大连》,之后又在天津拍《武汉人》。所以所有的人员流动,北京的主创人员都出京做核酸检测,还有当地的剧组管理,具体的当地管理要和当地政府、当地社区密切配合。

记者:整个故事拍摄花了多长时间?

孙浩:我们二月份就开始写剧本了,二月底接到项目,然后四月初(4月14日)就开始拍第一个故事了,不是单元故事,是第一个开场故事,就是《摆渡人》。然后今年8月份就拍完了,总共拍了大概6个月,时间非常紧张。

单元剧与主旋律的结合,《在一起》的“领先意识”

10个单元、20集,众多一线导演、知名编剧、演员齐聚一堂,这是《在一起》这部剧区别于其他电视剧的最大特色。播出期间,首次将单元剧与主旋律相结合,引发市场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比较明确的创作模式,也有网友对这种创作模式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取巧。

但在孙浩看来,一切不过是“适合”而已。

记者:怎么想到用“单元剧”的拍摄模式来呈现一部主旋律题材的作品的?

孙浩:主要是因为时间紧、任务急。我们接到总局的指示的时候,已经是今年2月初了(要求10月份播出)。如果按照常规电视剧的创作,时间肯定不够。所以我们就考虑用这种单元剧的创作模式,也借鉴了《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秀范例,就采取了这种单元剧的学院派模式进行创作。

记者:这种短篇创作(比如《在一起》只有20集)在长度上会对内容做出一定的限制吗?

孙浩:这就要求我们在筹备期间就要思考创作的角度,一方面我们会收集大量抗疫期间的新闻报道和相关原型人物故事,同时也希望尽可能通过我们的故事和一些原型建立人物关系。

具体的人物关系,可以涵盖我们抗疫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一起》呈现的不只是医护人员,还涵盖了我们疾控、社区工作者、公安、部队等各个方面。我们希望这10个故事,能从不同侧面覆盖到抗疫一线的方方面面,这样让内容更加充实。

记者:从市场角度看,单元剧与主流题材的结合,是否具有一定的优势?或者说这种创作模式在未来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孙浩:这个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现在的市场趋势是朝着主旋律,我们也叫重大题材事件,这个主题需要跟很多现实相结合,而且是立足当下。所以对于现在来说,结合时代报道剧的特点,单元剧所秉持的“短平快”风格无疑是最适合的创作规律。第二,结合我们现在总局所提倡的“小而直”的方向,也就是不要那么长的剧,通过浓缩的故事和人物在短篇幅里去呈现更多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但从市场角度看,它可能不是最好的发展模式。电视剧的商业回报模式肯定是剧集越长,利润越高。单元剧没有传统的商业回报模式,只是更符合我们特定题材的选择,包括我们已经有的很多短剧,在商业上还没有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它在聚集资源方面确实有很大的优势。

记者:从导演角度来说,你们是如何挑选各个单元的导演的?

孙浩:首先我们看人物的类型,演员的契合度,导演过往的作品以及我们这个单元想要呈现的风格,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导演和演员的档期,我们很多一线导演都在做自己的项目,基本都是在做主旋律的创作,如何和他们的档期去协商,达到一个平衡,需要我们不断去沟通。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第一个单元《生命的转折点》,要求厚重、宏大、史诗风格,我们理想的导演是张黎导演,很符合导演的气质。比如《武汉人》,它的风格是家庭情怀,充满烟火气,所以我们就选了杨洋导演。所以我们会结合故事的单元风格,以及我们导演的档期,做一个综合的评估。

概括

《在一起》开播以来,从“国庆节”期间首轮公演的完美收官,到在地方卫视开启“第二轮”播出,这无疑证明了这部剧在市场和商业层面所取得的效益。

当然,这离不开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大力支持,但背后创作团队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从刘六、高轩等深入抗疫一线采集信息的知名一线工作者,到知名导演、演员的加盟,《在一起》真实生动地呈现了“2020年人们面对突发疫情”的全貌。

人们不会忘记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也不会忘记全国同胞在这场抗疫斗争中的共同努力。正如当代报道剧《在一起》所记录的,“这场疫情中,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民族英雄。”

结尾

【合作|投稿|报名|进组|转载】

欢迎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