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几点理论思考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时间:2024-07-18 08:13:49 作者:小编 字数:23662字

关于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几点理论思考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课评语

成都城头益都学校2020年12月25日

(罗晓彤根据录音整理)

我的发言可能不是那么精彩,但坦诚而真诚,这也是老师们喜欢我的原因。我的发言特点是真诚而朴实。今天时间有限,只能说得少一点。如果超出时间,就把我踢出去。

1. 观课体验与课型定位

刚才我们听了程小波老师的教案,他分享了这次备课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说出了我的真心话。我以前参加过竞赛课,年轻的时候参加的比赛多,积累的经验也多。竞赛课的备课过程是一个学习、修正、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每一次的调整修改都是艰难而痛苦的,但也带来了反思和进步的机会。要顶住压力。我在成都七中的时候,年轻老师每年都要参加竞赛课,备课组每学期都有“轮班”,这种制度安排,逼迫老师不断成长。老师们轮流上课,大家来听课,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人天生就懒,没有监督和压力,就会偷懒。老师们要形成轮班上课的制度,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团队建设。 在大家的帮助下以及程老师的努力下,这堂课的水平比我以前上的那堂课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堂课的优点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第一个是比较感性的形容,“精彩”;第二个是比较理性的形容,“干净”。精彩是常用的褒义词,我就不多说了;我要说的是干净。我很欣赏干净,教学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达到干净。

这是一堂写作课,一种训练课。我之前提出的一个班是“训练课”,写作就是一种训练。“训练”和“练”两个字,意义不一样——“训练”是训练,要有老师示范;“练”是练习,要有学生练习。程老师自己写了作文草稿,就是提供一个示范;但老师自己示范可能还不够,程老师还找了名家的作品来示范。再就是“练”,有学生在课上练习。这堂课就是“训练”和“练”相结合的课。当然,作文课现场练习的风险很大,因为课时太短,写作确实很难,不像做一道普通的语文题那么简单。

关于这堂课,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思考:这堂课本身的逻辑,教材的分析,以及讲授这堂课的几个理论要点。

2. 选题逻辑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学科本身的逻辑。

上课总要有个话题,有个主题。今天这堂课的题目是《写感动人心的人和事》。话题确定了,就包含了一个内在的逻辑。我先简单分析一下这个话题的基本逻辑。

触动心灵,就是感动。从教学过程来看,有几个逻辑一致的环节。首先,我们需要调出学生感动的经历。教学策略一般是让学生说说感动过的人和事。这是第一个环节,“说出你的感受”。说出来之后,还需要第二个环节,“审视你的感受”。通过分析,找出感动的原因,发现这种感受的意义,准确判断感动点在哪里。有了感动点,接下来就是第三个环节,“写出你的感受”。抓住感动点,用合适的方法、优质的文字表达出这种感受。这样,写作任务就完成了。从检验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还有第四个环节,“审视你的表达”。这些文字能不能打动你的读者?能,就过关;不能,就需要修改。

这就是我根据主题完成这个项目能想到的逻辑。

今天课堂的实际情况是,第一个环节“说出你的感受”有了,但第二个环节缺失了,这个环节需要补充。没有“审视你的感受”,就不容易准确把握写作的切入点。“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未经审视的经历也是没有意义的。感动是一种经历,需要审视或凝视这种感动的经历,才能发现感动的意义。写作是一种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的活动,如果不知道意义,又怎么写得出来?学生表达出感受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中蕴含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才能准确捕捉感动的切入点,进而生成作文的主题。

接下来就是“写感受”。写感受需要支架。不是学生不感动,而是感动在心里,但写不出来。学生年轻,青年容易感伤,像我这样的老人不容易感动,而年轻人容易感动,但问题是写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支架了。这节课用了两种方法来支架,第一是大量使用动词,把感动的感受写出来。第二是使用修辞,用比喻来表达修辞。这是提供方法,搭起框架,让学生写。这节课支架做的很好。

写出来的作品好坏是需要评估的,你的作品读出来能不能打动读者?写作是为了诉诸读者,而不是为了自娱自乐。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很感动,我读起来却无动于衷,那怎么办?这就需要测试,你能否打动你的读者,能否打动你的读者。今天第三个同学朗读了自己的作品,他的文字很能打动我们,而其他同学写的文字就没那么感动了。这其中有没有教学道理?我们讲的方法对吗?学生有没有有效的掌握?他们确实用到了动词和修辞,但为什么读起来还是没有感动人心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教学反思的机会,也为下一步的作文教学提供了空间。

3. 教材分析

第二方面是教材分析。

教案中有两类素材:两部名著、一篇范文。这些素材是这堂课的基础支撑,非常重要。正因为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必须反复评估这些素材是否合适、是否典型、是否能够支撑教学。

反复琢磨教材,就是认真钻研教学内容。要反复琢磨的问题是这些材料是否不合适?不合适就要改;合适就要考虑这些材料的使用价值是否充分挖掘出来。课前我拿到了这个学习案例,在材料旁边批注了几行字。在朱自清的《背影》旁边,我写了“难”;在毕淑敏的《我的五件事》旁边,我写了“失落的痛苦”;在老师的范文旁边,我写了“温暖背后的艰难与沧桑”。这是在钻研教材,我把读到的感人之处都批注出来。程老师的范文写的是老头和老太太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暖。 真正让我感动的,并不是他们夫妻情谊,而是这份情感背后的背景——为了帮助那个蹬三轮车的老人,衣衫褴褛、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努力把脚伸出三轮车蹬地,那挣扎的模样,实在让人心酸。后来老太太干脆下三轮车自己推,风中凌乱的白发,显露出她苍老沧桑的面容,跛行的样子,更是说明她推三轮车有多么的吃力。我们并不是被一般意义上的温馨所感动,这种感动是有背景的,就是生活的艰辛,老年的沧桑。如果是一个坚强的年轻女人帮年轻的丈夫推三轮车,你是不会这么感动的;我们之所以被这个老太太感动,是因为她真的很不容易,她真的好辛苦。

这些素材都很合适。那么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呢?有。共同点就是这些能够深深打动我们的作品,都有一种悲剧感,或者说是一种悲剧色彩。在文学作品中,凡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都带有一种悲伤或者压抑的情感基调。这是文学艺术的普遍规律。王国维在《人间话语》中就谈到过这个问题,谈到“流泪”,甚至“流血”。在我看来,快乐是向外的感染,而悲伤是向内的渗透。为什么悲剧比喜剧更能渗透我们?为什么最出色的喜剧,会让你笑得悲伤?这涉及到文学艺术更本质的东西。虽然写作只是一种训练,还不够格称为“创作”,但写作教学还是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地向艺术的方向走,逐渐接近文学的水准。

为什么第三位同学的作品让我们感动呢?我记下了最后那一句话:“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这句话看似洒脱,却带着沧桑感。它之所以让我们感动,是因为它不像很多文字那样充满虚假的正能量,而是表达了对生活真诚而深刻的体会。这来自于完全真实的体验和还未麻木的思考。语文教学真的需要真心地尊重生活。语文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要让学生明白,真实的生活不只是光有光。

呈现给学生的教材必须经过认真分析,这也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通过分析这些材料,你也许会发现它们有更大的教学价值——要想写出“打动人心的人和事”,必须真正抓住打动人心的地方,注意营造能打动读者的情感背景和情感基调。

4. 本课程的一些理论思考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需要充分开展学术思维。语文的学术思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学术理论,侧重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和内在语境;二是教学的学术理论,侧重学科能力培养的路径所遵循的学科基础和心理基础。学科的学术理论是核心,是关键,道理很简单:知识的内在语境决定了理解和掌握的路径,教学内容往往决定了教学方法。

我认为,上述对选题逻辑和教材的分析是符合理论的。就本课的教学而言,以下几点理论上的思考在所难免。

1. 描述为什么有必要

“写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就是叙事写作。

关于写叙事,我曾多次说过,由于人的经历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叙述是时间的,描述是空间的,只有叙述与描述相结合,才能充分传达人的经历。叙述是时间上的连续推进;描述是时间上的短暂停留,通过停留来描述空间中的景物或人物的状态。描述是停顿在有意义的时间点上,对经历的空间展现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表达。

为什么写“感动我们的人和事”时,需要详细描写呢?因为感动的感受需要充分传达,如果只有时间的叙述,没有空间的描述,感受就无法充分呈现。为什么这节课要强调动词的强化使用呢?因为强化动词可以让感动瞬间的时间点仿佛被延后了,有助于我们冷静地回忆和展现感动的场景,有助于读者更加细腻地模拟和体验感动瞬间。这是这节课关于动词运用的学术思考。

当然,无论是时间叙述还是空间描述,都注重体验的客观呈现。我们知道,体验是主观的,有情感的投射。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学术思考:捕捉感动点为什么如此重要?

2. 捕捉感人瞬间为什么很重要?

大多数人看不懂小说。朱光潜曾经说过,小说的情节不过是花架,小说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花架上的花朵。大多数读者看小说,只看花架,不看花朵。花朵就是小说里的诗篇。好的小说其实就是一首诗,情节不过是花朵依托的枝叶。亚里士多德有一本书叫《诗学》,他所说的“诗”,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抒情诗。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悲剧和史诗。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格律散文的作者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人,但文学是美学,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诗”。我的意思是,在使用动词描述的时候,不要忘记“诗”的部分,不要忘记感人之处,不要忘记细节要有思想感情。 如何通过描写有效地传达有价值的思想和具有感染力的情感,这一点很重要。其实,人不是被事物感动,而是被情感感动。“感动人心的人和事”并不是感动人的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一种客观状态,真正感动人心的,是描写事物过程中所表达的主观情感。

这堂课就很清晰地展现了“写作要关注生活”的意识。程老师放了一段自己拍摄的视频,确实是来自生活现实。但如果单纯是屏幕上的影像,你不会感动;如果仔细分析为什么感动,你会发现,你被老太太那份带有沧桑感的情感感动了。生活本身作为客观事态本身并不感动,感动我们的是我们发现的这些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情感和意义。一切感动都是自我感动,虽然这种感动需要外界的触发。我以前就说过,要审视生活,生活中的事实和经历,只有我们审视了才有意义。我早就认为,“写作源于生活”之类的文学理论是胡说八道。只要你活着,你就是活着的,那为什么那么多活着的人不是作家呢?大家都是活着的,但不代表活着的人就能写出好的作品。写作不是源于生活,而是源于对生活的审视、反思和理解。审视、反思和理解才能引发写作行为。 我觉得这节课“抓住感动点”这个环节是有缺陷的,或者说是操之过急,抓住感动点是关键环节,这个环节还不够完善。

3. 为什么技术不可或缺

写作是一种训练,训练需要技巧,写作教学也应该提供有效的技巧。

这堂课提供了两种技巧:动词和比喻。“写出感动人心的人和事”当然不仅限于这两种技巧,还有很多其他的手段,但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需要解决最紧迫的问题,提供最关键的方法。我觉得这两种方法简洁明了,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

写作不是文学创作,而是写作的技术训练。有技术叫“训练”,不用技术就能写得好叫“天才”。写作是技术,属于“艺术”,不能轻易上升到“道”的层次。最精辟的教学当然是讲“道”与“艺”的统一,但首先要解决的是“艺”的问题。你没解决“艺”,就别跟我讲“道”。作为老师,如果你连“艺”或方法层面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又怎么能解决“道”的问题呢?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的东西是具体的,属于现象、经验的层次,我们容易把握;而“形而下”的东西太抽象,属于本质、规律的层次,没有智慧是看不到的。“道”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即使对“道”有所领悟,“道”也不能直接传授;“道”必须投射到“术”的层次上去,才能诉诸他人的领悟。所以,必须在“术”的层次上,也就是技巧、路径、工具的层次上下功夫。

这个年龄,学生悟道还为时过早。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道”中,但有多少人悟到了这个道理?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那么你是佛吗?你有佛性,你是潜在的佛,但现在你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凡人,这是现实。不修行,就达不到“道”。怎么修行?得在“术”的层面上修行。其实,正确的“术”是不能脱离“道”的,“术”的修行,才有可能领悟“道”。《庶丁杀牛》里,庶丁喜欢的是“道”,但他也沉浸于杀牛的“术”中多年,才“近乎术”。 语文教学应该在“技术”的层面上多做研究,提供真正有用的“技术”和符合学习规律的“技术”。研究得再深入一点就会知道,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技术”的缺失。坐谈道的人太多了,空洞的概念和理论太多了,却对解决问题束手无策。

记叙文写作教学_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_记叙文写作教学教案

在这节课中,“动词的密集使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操作点,就是“艺术”。这个“艺术”需要进一步研究。怎么用动词?多用动词就够了吗?多用动词固然可以细化描写;但动词用得太多,也可能掩盖关键动作,模糊真正的感人之处。朱自清在写背的这段文字中,连续用了好几个动词;而它的感人之处就是父亲攀登的艰难。感人之处就是“艰难”,所以这部分就围绕着这个点,写父亲踉踉跄跄的步态、肥胖苍老的状态,用其他动词来配合“艰难”这个感人之处。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多用动词,他们也用了更多的动词,但写出来可能只是细节丰富了,却依然没有感人之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准确地抓住感人之处。 换言之,“大量使用动词”这一手法在写作的学术考量上并不彻底,这批动词未能服务于情感表达的逻辑。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操作点,备课时必须考虑到,教学时必须讲清楚。

4. 为什么教师需要“参与”

这节课有老师示范游泳,这是一大亮点。老师一定要下水,光站在岸边指导学生游泳是不够的。站在岸边,你可以讲很多,但问题是学生觉得游泳很难。只有自己下水亲自游了才知道,一套游泳理论未必管用,真正能救命的招数也就那么一两个。这并不是说整个理论体系有问题,而是解决紧急问题的招数,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有用。学生马上就要溺水了,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套东西?老师一定要下水,只有下水才能体会游泳的真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一直强调,老师布置作业给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先自己做。你先做过,有经验了,就知道哪里容易卡住,估计学生的认知障碍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尊重学生的情况。程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很多语文老师教学生写文章有套路、有逻辑,自己却写不出来。老师们也看似精通优秀作品的标准,但他们自己却无法按照这样的标准写出好文章。游泳理论家站在岸边,一脸得意,但入水之后,却溺水身亡。

语文老师要会看文章、会解问题、会写文章,如果你不会看、不会解、不会写,就很难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你用教学参考书指导学生看文本,用参考答案指导学生解问题,看上去你很有本事,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些,你自己看一篇文章、做一套题,怎么行得通呢?所以老师一定要参与进来,参与进来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帮助学生。你要求学生做什么,老师首先要做到。程老师敢于参与进来,这是很值得称赞的。老师敢于自己去尝试、去体验,这是深刻了解学习情况的关键路径。

时间过去了,最后还是要重申,真的很欣赏程老师干净的教学语言,真的很佩服有干净教学语言的老师,我做不到,我要学习。

【附件】本次写作辅导课教案

如何用真实的感受写出细节

——《写感动的人和事》写作指导

成都市城头宜都学校程晓波

1. 导入

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要求中明确了作文体裁——记叙文。记叙文最大的特点是集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能直接考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在记叙文中,真情实感往往是打动考官、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而细节描写又是记叙文中最重要的手法,那么如何用真情实感写出细节呢?

2.观看视频,找到情感共鸣

问题设置:仔细观看视频,说说自己的感受,视频里有哪些点让你感动?

3.读老师作文《邂逅》

学生讨论:文章抓住了这一点吗?它表达了真实的感受吗?它如何传达真实的感受?

(教师巡视,聆听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指导)

《邂逅》有着真实、感人的细节:在加油站和小女孩的交流,三轮车被撞后颠簸的细节,老人回头看我,老人微笑的脸庞等等。

4. 技巧提示

1. 方法一:细化动作,延伸流程

……自行车突然撞到什么东西,颠簸了一下。老人赶紧抓住扶手,停下了脚蹬。自行车还没完全停下来,他焦急地扭头看向身后的奶奶。奶奶因为颠簸,手似乎握得更紧了。她看了看老人,抬起左手,向前挥了两下。老人对奶奶笑了笑,扭过头准备继续蹬。自行车大概是装了些货物,看起来很难再启动。老人身子微微前倾,用力踩下踏板。奶奶也微微前倾,用力用力蹬了一下,自行车又缓缓向前行驶……

……奶奶突然左脚从三轮车上下来,穿着厚棉袄臃肿的身子踉踉跄跄地坐在地上,右手伸到三轮车左侧帮老人推,走了几步后,又换了个姿势,左手扶着左侧,右手扶着后侧,做了一个用力的手势……

——教师范文《邂逅》

(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动词描写,传达出两位长辈之间互相关心、扶持的真挚感情)

……只见他头戴黑布帽,身穿黑布上衣,身穿深蓝色棉布长衫,踉踉跄跄地走到铁轨边上,慢慢地俯下身子,这并不算太难。但要越过铁轨,爬上另一边的站台,却并不容易。他双手向上攀爬,双脚向上提;肥胖的身子微微向左倾斜,显出他的吃力。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我赶紧擦干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等我再往外看时,他已经抱着猩红的橘子往回走。越过铁轨时,他先把橘子散落在地上,慢慢地爬下来,然后捡起橘子扬长而去……

——朱自清《背影》

(用一系列动词来描述父亲买橘子的整个过程,传达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 方法二:用修辞手法描绘其魅力

……两位长老慈祥地对我笑了笑,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如此干净、真挚的笑容了,那笑容就像是沙漠绿洲中的一湾清水,清澈见底;就像是三月的春风,让人身心舒畅;又像雨后晴空万里中出现的一道七彩彩虹,让人心旷神怡……

(用比喻的方式描绘老人朴实真诚的笑容)

……老师过来一看,说,不能只在边上画个小记号,放弃就是彻底放弃,必须用笔全部擦掉。

我循着规律,用力地刺了一下笔尖。当那朵花被墨水笔划成两半时,我突然觉得周围失去了色彩,就像本世纪初的黑白无声电影。我拢着头发,咬着牙,心里说,跟剩下的四样东西相比,这朵带着奢华浪漫情调的花,终究是次要的,还是算了吧。虽然花香没了,但好在生命基本完好。

请从剩下的四个中划掉一个,只留下三个。老师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商榷的压力。我面对着试卷,陷入了两难。阳光、水、空气、笔……我该删掉哪一个?想了一会儿,我拿起笔,划掉了“水”。从医学角度来说,没有空气,人只能存活几分钟,没有水,人却可以存活几个小时。两害相权取其轻。

也许女人真的是水做的,一旦“水”被夺走,她们会立刻感觉喉咙发苦,舌头红肿疼痛,心灵干涸成灰,就像金字塔里干枯的长老。

我大概猜到了老师的打算,隐隐的痛感蔓延开来。不断失去的恐惧化作一片乌云,化作一股压倒性的力量。痛苦的抉择,如同一条苦难的小路,蜿蜒延伸向远方。

果然,老师说,继续划掉一项,只剩下两项了。这时,教室里变得很安静,像一座荒凉的坟墓。每个人都在苦苦思考,犹豫不决。我不再关心别人的答案。面对自己人生的白纸,我满心担忧。

笔、阳光、空气……去哪里呢?

我闭上眼睛,跺脚,划掉“空气”。

一瞬间,仿佛一双冰冷的鹰爪,紧紧的掐住了我的咽喉,我顿时感觉手指发麻,眼中星光闪烁,心脏怦怦乱跳,呼吸困难……

——毕淑敏《我的五件事》

(用比喻来表达我的个人感受)

实践:

1.是否有触动您的人或与您的同学分享的东西。

2.使用上述详细描述的方法,写一两个段落,涉及触动您心脏的人和事物,并表达您的真实感受。

5.作业

捕捉人生中的人和触摸您并写800字的叙事论文。

要求:写自己的标题,整齐地写下并表达您的真实感受。

附件是老师作品“遭遇”的全文(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