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4-07-27 11:08:32 作者:老王 字数:55146字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篇1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1)训练内容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

  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2)训练要求

  准确掌握青少年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内容(6项形态、4项技能、11项素质和运动能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考核办法、年龄分组、项目设施,以及评分的标准。

  能选择正确的测验方法,熟练、准确地使用各种仪器和工具,明确测量时的注意事项,了解对测量数据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能利用现有的场地,设备对学生进行测量,对个别和群体作出正确的综合评定,有准确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绘图表的能力。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普通系科的体质测量工作。

  (4)训练测评

  测评应以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卷面成绩与课堂实验(实验应写出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进行评分。

  对普通系科学生的测评工作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学生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总成绩,也可以直接作为课堂实验来进行。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如果担任对中学生进行体质测量工作,应将测评能力作为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准确地完成体质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量工作,包括数据准确率高,采用测试的手段合理,仪器、工具的使用熟练,评价正确,有准确熟练地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

  良:能比较熟练、准确地完成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工作。

  中:基本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及格: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能力欠缺。

  不及格:不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2、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对中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搭配,以及对教案的评价;

  对理论课的评论,包括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作业情况等内容的评价;

  对实践课的测量与评价,包括对课前准备情况,对课常堂规建立情况,对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内容的评价,以及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测量与评价。

  (2)训练要求

  对以上内容能进行比较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合理,测量数据准确率较高,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能正确地选择测量对象,评估结果正确。

  (3)训练途径

  通过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观摩课的形式,使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练习。

  (4)训练测评

  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的理论与技能是学校体育学考试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安排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并把这一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内容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准确率高,评价结果正确。

  良:能较好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较为合理,数据利用率较高,评价结果较正确。

  中: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欠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不及格:不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不合理,数据不准确,评价结果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3、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身体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素质的测定和灵敏素质的测量;

  运动技术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包括技术量、技术全面性、技术掌握程度、技术效果的测量与评价,包括战术水平定量化的指标、合理战术水平的探索;

  训练比赛负荷的测量与评价,包括训练负荷酌专门性、目的性、协调性的测量与评价,比赛负荷量的测量;

  运动员状态及其测量与评价,包括运动员状态及其测量、阶段检查、平时检查、及该检查的内容与组织。

  (2)训练要求

  (1)能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测试和选择正确的测试方法,合理设计测试条件,使用工具,数据处理正确;(2)能对一般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作为基本正确的测量与评价;(3)能对技术的全面性和技术效果作出比较客观的测量与评价,能基本掌握战术水平定及时准确地了解运动员的状态。能根据需要组织对运动员的状态进行不同要求的检查。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测量和评价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员训练主子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试验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测试项目的设计能力,利用专项训练课,同学之间进行技术、战术水平的相互测定。利用第二课堂,到校运动队进行技术、战术水平、运动负荷、运动状态的测定。

  (4)训练测评

  考核应采用理论考试与课堂实验相结合的评分方法。课外的实践应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该门课考试成绩的总成绩,并应占一定的比例。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进行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实用、准确,数据处理与评价准确。

  良:能较好地进行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比较适用、准确,数据处理与评价比较正确。

  中:基本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工作,项目设计可行,数据处理与评价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工作,项目设计可行,数据处理与评价欠正确。

  不及格:不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有错误数据处理与评价不正确。

  4、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及土器材的制作能力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是由体育教师管理的,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场地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保养和维修,提高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1、场地器材的管理、保养和维修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对场地、器材要做到会管理(如跑道应常洒水、草坪应经常修剪、发令枪应经常擦油等),对简单的场地、器材还要做到会维修(如体操垫子坏了自己可以补,球的气嘴坏了自己可以换)。

  (2)训练途径

  在活动课中,应开设体育场地管理、保养和维修的讲座,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训练测评

  应在活动课中进行这一能力的理论以及实践的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细则,了解场地器材如何进行保养,并且有实际的较全面的保养能力,对简单的场地器材具有较全面的维修能力。

  良:能较好地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具备基本的保养维修能力。

  中: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一般,且不很全面。

  及格: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一般,且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较差

  2、中学土器材的制作能力

  (1)训练内容

  主要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常用的可以自己制作的一些器材的制作能力,主要是田径、体操项目的器材,它又可以分为金属类、木质类、水泥类、布革类、综合类等类别的器材。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制作出中学体育教学训练常用的各类土器材。

  (3)训练途径

  在活动课中,专门开设中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常用体育器材的制作这门课,并进行实际制作,使同学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训练测评

  对活动课中实际制作的器材的质量、规格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较熟练地掌握土器材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好,符合规格。

  良:掌握土器材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较好,符合规格。

  及格;基本掌握土器材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一般,基本符合规格。

  不及格,制作方法较差,制作出的土器材质量差,勉强符合规格或不规格。

  5、教研与科研能力

  (1)训练内容

  主要是指具有制定教研计划、体育说课、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搜集与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较好地掌握体育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方法。

  (3)训练途径

  各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课堂讨论,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体育说课训练,作业与考查运用小论文形式,填报课题申请书训练,撰写毕业论文。

  (4)训练测评

  说课训练测评:

  优: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新颖,工作态度端正,普通话标准,运用媒体熟练

  良: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合理,工作态度较端正,普通话较标准,运用媒体较熟练。

  中: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一般,工作态度一般,普通话一般,运用媒体一般。

  及格: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欠合理,工作态度欠端正,普通话欠标准,运用媒体欠熟练

  不及格:讲课内容不正确,讲课方法不合理,工作态度不端正,普通话不标准,运用媒体不熟练。

  毕业论文评价:

  优:调查论证充分,实践能力较强,选题新颖,研究方法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较强,工作量饱满、工作态度端正。

  良:调查论证较充分,实践能力较强,选题较新颖,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较强,工作量饱满、工作态度较端正。

  中:调查论证一般,实践能力一般,选题一般,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一般,工作量一般、工作态度较端正。

  及格:调查论证欠充分,实践能力一般,选题一般,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一般,工作量不够、工作态度欠端正。

  不及格:调查论证不充分,实践能力不强,选题不新颖,研究方法不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不强,工作量少、工作态度不端正。

  5、一般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能

  (1)训练内容

  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体育教学中去(包括备课、场地器材的布置和运动量安排等);

  教会中学生自我监督;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突发事故,能及时进行简单的临时处理;

  对一些运动损伤能进行诊断和治疗。

  (2)训练要求

  掌握预防、诊断和突发伤害事故处理方法与能力。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保健课的讲授,实际操作练习来完成(包括包扎的方法、夹板的固定、止血、搬运和按摩等)。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体育保健课的考试(包括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测评标准:

  优: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强。

  良: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强。

  中: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一般。

  及格: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欠缺。

  不及格:理论的掌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五、学习评价

  课程的学习评价应注意: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知识与方法的评价,又要注重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法方面,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既要重视闭卷的理论笔试,又要重视开放性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1、评价工具和方式: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开卷、闭卷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采用实验操作与测试、小论文写作等评价方式。

  2、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评定(如作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和期末成绩评定(如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两个部分构成。

  3、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具体确定各门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

  4、重视过程评价,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5、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将理论知识评价与应用技能评价相结合。

  六、教学基本条件

  (一)重视教学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各课程主讲教师须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讲师以上或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

  (二)充分的图书资料。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期刊与图书(包括电子期刊与图书),并具有比较便捷的获取相关资料、信息的条件。

  (三)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必须具备满足教学和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与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的投影、摄像、照相、录音设备。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编制网络教学课件。

  (四)必须保证基本实验条件,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建立相应课程的专门实验室,配备实验仪器设备,并有专职实验教辅人员。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应根据各门课程教学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并建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验室。必须配备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各类影像资料,制作相关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五)建立社会和学校实习与调查基地。建立能满足专业学生人数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实验的基地。

  (六)必须配备的实验仪器设备:

  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教具和实验设备:教学挂图;全身各器官的标本(骨、关节、肌肉、内脏、心和脑等);细胞超微立体结构模型,人体全身模型、半身模型、全身各器官模型(胃、肝、肾、脊髓、脑、眼和内耳等);身高计、体重称、皮尺、长度尺、测径规、皮褶厚度计、关节角度测量仪等。生物显微镜、组织切片机、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动作的摄像和解析系统。

  运动生理学基本实验设备:心率遥测系统、体成分分析仪、多道生理记录系统、健康体适能测试系统、运动心肺功能检测评价系统、等速肌肉力量评价系统、运动负荷装置(跑台、自行车功量计和台阶)、血细胞检测仪和肺活量计等。

  运动生物化学基本实验设备:分光光度计、血乳酸分析仪、离心机、冰箱、冰柜、水浴箱、烘箱、天平、荧光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电泳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行车功量计、人及动物跑台、酶联免疫仪。

  体育保健学基本实验设备:按摩床、自行车功量计、心电图仪、心率遥测系统、肺活量计、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心肺复苏模型、止血器材、包扎器材、固定器材、简易的冷敷设备、理疗设备、常用治疗运动损伤的药品、物品等。有条件可建一个定期开放的体育保健诊疗室。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篇2

  为了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学院就制订好**级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以下原则意见及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职业素质提高为重要方面”的原则,确立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懂基础、有能力、强技能、重实践、高素质、能创新)。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德才兼备面向社会经济发展,能在工业、工程领域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能解决生产实际应用问题的“一线工程师”、“一线管理师”、“一线经济师”等特色使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整体优化培养方案

  各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基础,以学院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结合专业特点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应从独立学院教育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出发,继续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能力体系的“三大体系”所组成的人才培养主体框架。

  (1)理论教学体系:是以专业人才规格的理论知识点要求为主线,构架保证专业规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体系,基本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两部分。专业方向的设立,应根据社会需要与专业特点,按照多方向、多规格、个性化、模块化要求设置。

  (2)实践教学体系:按通识性、创新性两个大的层次进行设计。通识性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通用技能,这些技能项目要从社会的各行各业结合学院的实际条件中提炼,通过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适应一般性的工作。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应用技能,要以专业规格的技能要求为主线,构架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出发,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精心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认识实习、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高度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的开设,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素质能力体系: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个性。规定每位本科生应获得的最低学分为15学分,专科生10学分。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获取技能证书、研发实用产品及取得专利等形式来获得素质拓展学分。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应用型特色处理好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要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技术性与先进性;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要充分考虑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以将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计划。采取“两大模块、四大平台”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及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及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强调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应用型特点所决定,“专业及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实践、科研和创新活动。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强化实践及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在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校企合作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按专业特点开设认知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专业实验课和实习课,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重视培养过程,整体优化、科学处理好课程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

  应以系统的观点,从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入手,进行课程的整合与重组,改变课程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要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

  三、基本要求

  1、学分与学时

  课内理论教学(包括理论课附设的实验、上机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按16学时1个学分计算,大学英语、英语听说、体育及公共选修课按20学时1个学分计算,实践教学一般按1周1个学分计算。四年制本科专业须获得170~190学分(课外学分除外),三年制专科专业须获得130~140学分(课外学分除外)理论教学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的比例力争达到本科6:4、专科5:5。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

  四年制理工类专业,课内教学总学时不超过2500;文管类专业不超过2600。四年制各专业前四个学期课内必修课的周学时数控制在24~26学时,第五~七学期课内必修课的周学时数控制在20学时以内,第八学期一般不安排理论课教学。

  2、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选修课。理论教学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环节、选修课的考核方式,由教师在开课前确定考核方案和细则,由责任教授或系(部)主任确认签字。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大约为7.5:2.5。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程由学院统一安排课程(见附件1)。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开设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通过采取研读原著、讲授、讨论、调查、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举办专题讲座或报告,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这些途径与形式,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2)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按大类进行组织(相近学科的专业组成学科群,设置共同的学科基础课),以使学生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对不能组成学科群的专业,单独设置学科基础课。

  (3)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设置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它包括实验、实习、上机、课程设计、专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性教学,其周数由各专业性质不同,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确定。提倡进行分散实习,不占教学周数。全院统一的实践教学有:军事理论与军训2周,社会实践4周(第二学期暑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不得少于12学分。

  (5)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旨在拓宽或加深学科领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专业设置2~3个方向(即专业技术型方向),每个方向设定2~3门课程,由学生选择任一方向学习;公共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及生存技能,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提供,要求学生每学期选修1~2门。

  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及实践课程教学要求

  1、外语教学:要加强外语教学,力争做到全院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线,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每周4-6学时,其中2学时开设听说训练。要正确处理好外语教学和等级考试的关系,使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水平以上。大学英语教学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教学结束后须安排专业英语教学和实用英语提高选修教学,专业课程提倡双语教学。

  2、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为各专业必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由系(部)自行安排。计算机应用由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由专业系部灵活选取教学形式),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设计(文科和管理类开设VFP,其他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3、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由各系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必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4、体育本科课程课内教学1~3学期开设,每学期1.5学分(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内容,第二、三学期开设选项课内容);课外2学分(体育俱乐部)。体育专科课程课内教学1~2学期开设,每学期1.5学分(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内容,第二学期开设选项课内容);课外2学分(体育俱乐部)。

  5、就业指导课程,本科从第五~七学期,专科第四~五学期开设,每学期10学时,开设专题讲座,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安排授课。学生必须系统听完所有课程方能取得学分。

  6、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20学时计1学分。

  五、本计划在执行中可参照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作适当调整。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06-13

人才培养计划方案01-05

人才培养计划方案7篇01-06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通用6篇)07-19

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精选11篇)03-10

高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方案07-11

人才培养工作计划11-14

人才培养的工作计划 01-09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