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历史集体备课教案3篇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供大家阅读。
历史集体备课教案1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集体备课教案
第10课 欧洲联盟
(1课时)
主讲:胡永飞
成员:周绍立
吴开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欧洲联盟; 2.过程与方法:
知道欧洲联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状况。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从图表中直接感觉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战后西欧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也可运用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们的建立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导入新课。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图片《重建柏林》、《二战后的欧洲城市》等
(战争的巨大破坏,一片废墟,当时人们对欧洲的重建普遍不抱任何希望,有人甚至认为仅把柏林市的瓦砾清除干净就需要20年的时间,要想复兴简直比登天还难。事实果真如此吗?)
2、课堂讨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教师及时引导: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由于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由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核能、计算机、激光、宇航等。同时,又对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汽车制造等进行了固定资本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对农业部门也注意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指的是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促进了对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
3、看图学史:《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
(教师启发式提问:欧盟包括哪些国家?它的前身是个什么组织?)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特色论坛: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2、思维拓展:欧洲联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六、本课小结
1、促进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战后欧洲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两个阶段: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由经济合作—→经济政治一体化
3、影响:见p56影响
七、板书设计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措施: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利用美援、宏观指导、发展科技 典型:德国:原因——政治改革、非军事化、美国扶持、制定政策、重视科教、人民素质 成果——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
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原因:经济发展,西欧国家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 时间:1967年成立
目标:争取自由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政治上——成为威胁美国的新的一极 经济上——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时间:1993年
成员:到2004年25个成员国 总部:布鲁塞尔
简介:统一护照;统一货币;盟旗;盟歌;
主要机构: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法院等; 影响:政治上――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经济上――欧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八、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九、教学后记:
历史集体备课教案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主备人:马美丽
一、说课程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出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2、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二)说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三)说学情
我所授课对象是我校06器小、06舞蹈、06梆大和09大班新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中历史出现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等名词,学生尤感陌生。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原始材料等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说教学目标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
②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③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④探究: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片、图表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运用材料,多媒体等教具,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确定依据: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另一方面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而秦朝所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方法:一方面通过史料、图表等创设历史情境,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等方法从而突破重点。
2、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确定依据: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再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辩证客观的评价历史制度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能力。
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播放历史资料和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历史,从而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考虑到我校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激励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说学法: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重现历史情境,提高他们的读史水平,学会利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由西周后期的“礼崩乐坏”,春秋战国乱纷纷引出秦王朝的政治。
多媒体显示“秦始皇”图片及本课标题,引导学生谈谈对秦始皇及“大一统”的认识。归纳总结“大一统”的内涵,(多媒体显示),进而引出本课第一目标题。提出问题:秦始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是怎样完成全国统一的,有何重大意义?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分析完后提出问题:秦王朝实现了统一以后,该如何维持、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核心内容: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秦朝确立的这一制度。然后我从三个方面给学生作了介绍:(1)皇帝制度(2)中央官制即教材的第三目(3)地方官制即第二目。其中“皇帝制度”这一重要内容人民版教材没有涉及,是我结合课标、参照其他版本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添加的内容。我给学生首先介绍了“始皇帝”的由来,与“皇帝”有关的词汇以及封建社会常见的政治现象,然后总结出了皇帝制度的特征。在介绍秦王朝的中央官制时,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总结秦中央官制的特点(比较完备、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共治等)。然后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朝议”制度?
让学生模拟一次“朝议”,秦始皇将如何管理全国?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着秦朝是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二者最主要的差别。
秦朝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是以往统一的王朝不曾有过的现象,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了解郡县制不是秦朝创造的,因为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这一制度在全国推广却是在秦朝,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介绍秦朝郡县制的基本设置和意义。
小结:指出难重点,加深两个问题。“为什么秦朝能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让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正确评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并引用张道英教授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之功,立万世之规;秦始皇之过,仅亡一秦矣”。)
四、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服务与被服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教材的叙述内容过于简略,不易理解,需要整合处理,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图片很难找,不易操作。(2)怎样把历史和现实拉近?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陈旧厌烦”的看法,值得进一步思索。
历史集体备课教案3
历史集体备课工作总结
一学期已经结束,在学校领导的支持指导下,经过政史地备课组我们几位教师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地完成,本着“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调整;在调整中进步”的原则,现对本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全组教师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
一学期来,我们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工作服从安排,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参与各项有益于教学的社会活动,勤勤恳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二、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三个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
发扬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做到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开学初集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将课改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学科计划。把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补缺补差工作。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注重教学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加强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克服教学过程的无序性、盲目性。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讲清教材的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三、按时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能作用。
按时组织备课组活动,各位教师遵守工作纪律,认真落实备课方案,做到定点定时定内容,重点抓如何去“备学生”,如何去“备课堂”和怎样去“备教学方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戒形式主义,克服更多的走过场。期中考试后,我们认真分析试卷及自己所教班级的考试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组织听课。在课后,集体交流将存在的优点缺点反馈给各位教师,促进了教学的提高。
四、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应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历史课堂。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老师们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俱进。在后半学期,学校给每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每位教师都充分利用学校方便的计算机资源,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以充分利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存在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本组教师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注意加强课堂组织,杜绝在这一学期历史课出现的问题。另外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的巩固,并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体系,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审题、提取信息、建立模型、解决问题。争取今后的历史教学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
王欢 2016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