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

时间:2024-06-26 08:28:43 作者:皮皮侠 字数:27141字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本站为您带来的3篇《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一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初读课文时,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一、我能给下面的字组两个词

混(  )(  )  疾(  )(  )  昔(  )(  )

爆(  )(  )  砸(  )(  )  颤(  )(  )

二、我能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次、反义词

写近义词:

伤害(   )  安顿(   )  昔日(   )

写反义词:

伤害(   )  匆匆(   )  喜欢(   )

三、我能选词填空

讨论  议论  谈论

1、班会上,老师和同学一起(   )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2、这件事究竟谁对谁错,大家(   )纷纷。

3、课间,小明、小钢几个人总是在(   )昨晚的足球赛。

成绩  成就

1、几年来,我国的“四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   )。

2、要想提高学习(   ),不下工夫是不行的。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课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为什么要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来赞扬他们?父子俩有什么地方了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铅笔盒里有橡皮、直尺、自动笔、钢笔和文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瞧瞧我的阅读天地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 yáo huàng。父亲摔倒时,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shùn jiān发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他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①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天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却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②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 xī xī rǎng rǎng的人群中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此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体解剖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能解释的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皆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读拼音,规范书写汉字:

yáo huàng   shùn jiān     xī xī rǎng rǎng

(    )  (      )    (           )

2、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偏旁部首组成新字,再组一个词:

___(   )    ___(   )

皆___(   )   居___(   )

___(   )    ___(   )

3、改变句子:

他用大拇指揩去刀锋上的血迹。

⑴ 该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该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医学上罕见的奇迹”是指:________________,在医学会

议上,有人说要称这一奇迹____________,有人建议以________

__命名,还有人要叫它_____________,而首席老医生一字一顿地说

“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中①处的一段句子,注意体会加线的句子,试着写一写父亲此时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文中②处加线的一段句子,说说父亲此时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所以我在教学中,力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洛杉矶、混乱、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砸着、颤抖、阿曼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

1、教学课件:

音乐伴奏。

2、课前了解地震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地震)你经历过地震吗?(生:经历过)。那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生:……)其实你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点点,一点点的余震,而大地震的场面更为可怕!你们看!

(课件出示灾难片。)

2、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了里氏6.6级的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面临这样的大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有一对父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填完课题)看看在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翻开93页,我们来共同学习17课,请齐读课题。

(学生读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

3、谁来把词语读读: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阿曼达”是课文中小主人公的名字,组词的时候可以组“轻歌曼舞”。“着”字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读“zháo”。我们再来把词语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齐读)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在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着互相坚定的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

2、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谁能找到相关段落读一读。

(指名读1~3段)

3、是啊,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父亲面对这一片废墟会怎样呢大家一起告诉我!(课件出示第3段生读)为什么父亲眼前一片漆黑?(生:……)于是他大喊(生:阿曼达,我的儿子)这喊声还不够绝望,于是,他大喊(生:阿曼达,我的儿子)

4、绝望中,他猛然想到了什么?

(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生:……)在学习中,阿曼达遇到了困难,很苦恼(生:父亲和他一起商量如何解决)在生活中,阿曼达和同学踢足球,受伤了(生:父亲带他去医院)而此时此刻,阿曼达被压在废墟底下,生死未卜(生:父亲一定要找到他)父亲将会做些什么呢?默读课文,找到最让你感动地方,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学生默读。)

四、深读课文,品评父爱

刚才同学们有的动笔写,有的和同学说,非常认真!谁来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你身受感动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读,说感受。(1~2个学生)

还有谁被这句话感动了举手。看来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没人再来阻挡他”。同学们把这句话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人曾经来劝阻过他。

你怎么知道的?

生:从“再”字知道了。课件点红“再”字。

都有哪些人劝阻过?

生:好心人,消防,警察。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他们的话。

读完一个就问学生,为什么要劝阻这位父亲?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父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我再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

面对所有人的劝阻,父亲只回答: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我。

(课件点击。)

你听出了什么?

(生:……)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生:失常了)他是真的失常了吗?

(生:……)

而是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而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板书)所以,他挖了8小时……(生:12小时,24小时……)为了找到儿子,他不顾别人的劝阻,8小时过去了,就在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来看看第5段(课件:第5段)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别人不挖他要挖。难道别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生:因为他答应过自己的孩子……)

就为了这个承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生:24小时……)

12小时过去了,又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生:手指破了,大石头搬不动……)

父亲会想什么呢?

(生:……)

没有人帮助他,反而认为他精神失常了,此时的父亲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是父亲有没有停止 (没有)为什么 (生:……)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生:24小时……)

24小时过去了,24小时是多长时间?

(一天一夜。)

又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生:,余震,受重伤……)

不但这样,孩子的生还机会非常渺茫,可是父亲有没有放弃呢?

(生:没有)

为什么?(生:……)哪怕有一丝丝的希望,父亲也要去找,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生:24小时……)

36小时过去了,父亲已经挖了多久?

(一天一夜,再加一整个白天)儿子生还的机会更加渺茫了。此时的父亲心情会怎样?

(生:灰心,绝望,生怕找不到儿子…)是啊,都已经36小时了,我想这个时候父亲已经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心情越发紧张,但他有没有被压跨?(生:没有)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生:……)哪怕他的承诺被这残酷的现实所击破,但是他还是要履行这个承诺, 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生:24小时……)

漫长的36小时过去了,此时父亲的外貌已经变成什么样了?(生:……)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生:……)是的,此时年轻的父亲好象一夜间苍老了许多,他已经面目全非,伤痕累累,衣服破烂不堪。“堪”字在字典里有这几种解释

1、可以,能够;2、能忍受。

在这里应选2。是啊,任凭衣服破得让人不能忍受,任凭自己伤痕累累,任凭自己心力憔悴,但是他有没有停止?(没有)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生:……)

父亲用行动谱写了爱的诗篇,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吧!

(课件。)

父亲的爱创造了奇迹!当他挖到38小时时候,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生:……)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

(生:……)

爸爸,真的是你吗?

(生:……)

我想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将深深地烙在这对父子的心中!烙在所有人心中!

五、情感升华,总结课文

1、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生:……)这使我想到了一首诗,和老师一起读读吧!(课件:小诗)

2、带着你的感受,我们再一次回顾1~15段,再一次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再一次去感受这浓浓的父爱!

(学生读文。)

3、作业:

课后选择一项做一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⑴ 和爸爸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⑵ 观察爸爸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⑶ 帮爸爸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到什么?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那地震中的儿子,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下课!

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所以我在教学中,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与交流。在品读中,以读促思,抓住主要词句体会,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与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时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并把课文的段落改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并拓展课外一首赞美父爱的诗让学生感情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但情境创设后,学生未必能进入情境,这就尤其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感染力。声情并茂地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语文学习。今天我自己教学中,语言就不具感染力,再加上没有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因而学生始终徘徊在情境之外,难以进入课文情境中。

总之,这节课给我带来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黄筱红:

这是一节比较好的语文课,能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能够引领孩子走近《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去了解伟大的父爱。指导朗读时,使用改体诗形式新颖,效果突出。教师在执教时,感情在丰富点就更好了。

王晓飞:

文章是很煽情的,教师执教时,从题入手抓重点段,就直接问:“谁来劝阻过他”太直接了,情感不易出来。我认为,读这重点段后教师应该问:“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别人绝望了,而父亲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8小时父亲可能会怎么样在与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进行对比体会出父亲体力严重透支。不仅承受了肉体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折磨。顺势让学生体会“此时是什么支撑着父亲”──那就是对儿子的爱。

熊彬:

读不够到位,没有入情入境,课件配合效果不佳,教师语速过快。

万晋玉(教科所):

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站小和老师们一起共同欣赏,探讨语文教学。迈进站小大门,最为突出的感受:旺(人气旺)。在这里,聚集了我们西湖语文教学多名精英之士,在这里,西湖“中坚杯”“新秀杯”金牌得主一茬接一茬,今天展示的一堂课。凝聚了我们站小许多老师的心血,浓浓的教研氛围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前不久,全国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熊海滨校长的《少年闰土》,王玲湘老师的《搭石》都在这里和大家见了面,老师们感觉到这样的语文教学真“爽”,今天我们站小吴旦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有哪些亮点值得我们回味呢?接着大家的发言,就吴旦老师的课谈点感受:

1、浓浓的父爱情满课堂:

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读了让人感动,大地震悲情的发生却有了喜剧性,奇迹般的结局,尽管过程固然艰辛,让人不禁为故事中父亲为救儿子饱含那深沉的爱折服。吴老师在教学设计时,紧紧把握了课文内容的这条情感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最能体现父爱之情的精彩描写有层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父亲,以情体会父爱之情,以心感受父爱之心。一堂课的教与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一遍遍深情的朗读在教室里回荡,“为了找到儿子,他不顾别人的劝阻,8小时过去了,就在挖的时候,会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次次读文后的想象,感悟在学生心中荡漾,整个课堂是真情是父爱。

2、读出感受而不是致力于分析:

以往的教学中,很容易走进分析的误区,为了了解父亲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总要把父亲的行为掰开来不厌其烦地分析,致使课文内容支离破碎。吴老师在教学中,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文句,以读促思。课堂回放: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同学们把这句话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人曾经来劝阻过他。)

(生:从“再”字知道了。课件点红“再”字)

师:都有哪些人劝阻过?

(生:好心人,消防,警察)

师: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他们的话。

师:父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我再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面对所有人的劝阻,父亲只回答: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课件点击)你听出了什么?

(生:……)

上面的过程教师关注了文本,从“8小时”回到前文,回到地震险情发生后,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在废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景中,学生通过读众人劝解的语言,品味到父亲的坚韧,学生通过读父亲的同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感悟到父亲的执著,这里没有分析,没有过多地讲解,只有读。如果这部分学生读得充分一些,课堂效果会更好。

3、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

从导入到学文,吴老师都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开课伊始,老师板书:“地震”,随后和学生聊:你经历过地震吗?(生:经历过)。那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生:……)其实你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点点,一点点的余震,而大地震的场面更为可怕!你们看!(课件出示地震灾难影像。)在教学进程中,吴老师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能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如: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读准多音字: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外貌的描写中,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衣服破烂不堪“堪”的确切意思:尤其在指导朗读时,把课文的段落改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提几点建议,供教师参考:

1、教学中要尽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与几个优秀学生的对话。要关注全体学生。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仅仅是“老师非常满意”而已。

2、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字后面含着的意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是文章的重点,点睛之段。学习这段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观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学生通过关注文字的表达形式,而后加以想象,情境朗读,更能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体会那份信念,坚定,那份爱。期待,站小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吴旦老师的课越上越精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问:在平时生活中,你认为谁最关心你?

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温暖而热烈,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平时不太在意它,可这种平凡的爱在危急时刻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走进课文体验维达尔无私的父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读课文。

3、读后回答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把话说完整)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词语,指导书写:爆  砸)

4、这是一对_____的父与子。

二、朗读感悟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本节课我们先学习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次序根据学生找的情况进行)

句子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在实现,儿子在坚守。)

句子2: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别人来劝他,他还是坚持。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句子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就是文字处理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艺术,短文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地震中,一位父亲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的坚毅。)

与句子:“他一直挖了36小时,没人来阻挡他。”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三、引发思考,感情升华。

1、出示问题:想一想如果父亲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父亲是否还“了不起” ?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悟更多的了不起的父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与回报。

四、留作业

(1)积累课文中所学的新字词。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 、3小题选做其中一题)

第二课时

一、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二、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以及章法结构。

三、完成课后小练笔,给课文补白。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       父   各守诺言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起       子  同死神搏斗  鼓励同学  先人后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3篇《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