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4-06-28 16:28:42 作者:皮皮侠 字数:42140字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它在原子分子水平上通过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认识;通过对物质构成及稳定性等关系的了解,大量复杂天然产物以及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新物质的合成,使得物质世界的内涵日益丰富。本站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初中化学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本站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初中化学教案 篇一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在复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述)对初中学习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回顾一下,具体的类型以及表达式。

(板书)基本类型反应

(讲述)主要有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四种,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板书)反应类型表达式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讨论)Fe2O3+3CO=2Fe+3CO2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CuSO4+Fe=Cu+FeSO4从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判断是氧化还原反应吗?(分析)Fe2O3+3CO=2Fe+3CO2,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它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的任何一种。可见,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能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化学反应。

通过CuSO4+Fe=Cu+FeSO4的反应说明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比较片面,不能真实地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在初中化学,我们曾经学习过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2

通过上述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C夺取CuO中的氧变成二氧化碳,而发生氧化反应;CuO失去氧,变成铜单质而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就叫氧化还原反应。

(说明)“氧化”与“还原”尽管表现不同,彼此对立,但它们相伴而生,同时进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设问)请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分析)

同时介绍一下,用化合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双线桥法。

书写步骤:1、标出变化了的元素的化合价。

2、箭头总是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

3、箭头指向同种元素。

4、升价在上,降价在下。

从上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CuO中Cu的化合价由+2价变成Cu单质中的0价,Cu的化合价降低了,我们说Cu被还原了;同时H元素化合价升高了,我们说H被氧化了。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物质化合价发生变化(也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为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为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同理请分析:H2O+C高温==H2+CO

Fe+CuSO4=FeSO4+Cu

(结论)通过Fe和CuSO4的反应可知,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巩固练习1)分析下列各反应中判断下列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哪个元素被氧化,哪个元素被还原?

1、CaCO3+2HCl=CaCl2+H2O+CO2↑

2、2H2O通电==2H2↑+O2↑

3、NaOH+HCl==NaCl+H2O

(巩固练习2)在3Cu2S+22HNO3=6Cu(NO3)2+10NO↑+3H2SO4+8H2O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C)A、CuB、NC、Cu和SD、O和S

总结:通过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

1、正确判断各反应和生成物各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

2、凡是有化合价升价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各种关系。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目前最好的下册教案

课题1金属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五,实验准备

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

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内容

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2,

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

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

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

一、金属材料1、金属材料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像等等。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现在人们使用金属材料大多不是纯金属,而是合金。

二、合金

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

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

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合金的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3,

八,

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金属的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性质决定用途

二、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3、合金的优点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四,教学准备

药品: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

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

仪器:砂纸、火柴、试管(若干)、坩埚钳、。

五,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内容

1,

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反应

①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时,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铝制品不宜用钢刷来清洗)。

2Mg+O2==2MgO2Al+3O2=2Al2O3

②铁铜在常温下很难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2Cu+O22CuOFe+2O2Fe3O4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③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金属的活动性:Mg>Al>Fe,Cu>Au

2、金属+酸→盐+H2↑

Mg+H2SO4=MgSO4+H2↑反应最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Zn+H2SO4=ZnSO4+H2↑反应剧烈,但比镁与硫酸的反应速率要慢

Fe+2HCl=FeCl2+H2↑反应较慢

★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2价的铁,不生成+3价的铁。Cu不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金属与稀硫酸或稀盐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反映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Mg>Zn>Fe>Cu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及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2Al+3FeSO4=Al2(SO4)3+3Fe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煤和石油 篇四

教学过程:

思考题:

1、 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能源是什么?

2、 为什么说"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3、 煤是怎样形成的,将煤进行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的产品及用途是什么?

4、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石油炼制的产品及其用途是什么?

"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

第八节 煤和石油

一、 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 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2、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3、 石油产品概述:

二、"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探究活动

1、想一想:你的衣服、头发、你吃的水果、蔬菜溶于水吗?所有这些物质都是有机物,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2、酒精灯内燃烧的是什么?你想试验它的导电性吗?比较酒精和无机物食盐的水溶液的导电性。酒精也是有机物,这个实验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4、妈妈在做“拔丝地瓜”时,你观察过蔗糖的熔化过程吗?如果温度太高会怎样?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5、实验探究: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 篇五

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的化学性质

(1)酸+金属——盐+氢气(见上)

(2)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2HCl==CuCl2+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

(3)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NaOH==NaCl+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Al(OH)3==AlCl3+3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

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

燃烧和灭火 篇六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初中化学教案 篇七

一、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与碱的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2、通过测定酸和碱溶液的pH,认识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pH的测定,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形成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本节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精心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让实验的设计与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揭示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设置情景,使实验内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欲望。设计与实验同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环境保护。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发现、解释和解决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育学生品德。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并触摸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触摸试管不明显,故改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滴入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有没有发生反应。

可能有以下情况:

1、无反应,因为无现象。

2、已经反应,试管发热。(物质溶解也可以放热,不一定反应)。

试管发热证明反应发生,这一证据不太充分,有无更好的办法证明确实已发生反应。

氢氧化钠是碱、硫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来指示反应是否完成。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试液,再滴硫酸,直到变为无色为止。继续演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讨论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块稻田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水稻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肿痛?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H2SO4+Ca (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1、⑴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但所用盐酸不能过量,否则,铝壶将被腐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胃酸过多(主要是盐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可改服用NaOH溶液吗? (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的。

第二课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教学目标: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上课始把几束头发分别放入不pH溶液的烧杯中)

用试管取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溶液,都显红色。

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能试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哪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它与溶液的酸碱度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酸 pH 酸 pH 碱 pH 盐和水 pH

较稀

硫酸 较稀

盐酸 较稀氢氧化钠 水

较浓

硫酸 较浓

盐酸 较浓氢氧化钠 氯化钠溶液

(注: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较浓溶液配制而成,现象区分明显。)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1、酸的pH小于7,酸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

2、碱的pH大于7,碱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盐和水的pH=7

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并填写表格。

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观察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一、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1、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论在弱碱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适宜生长。现测得某块田地的pH约为7.5,此地适宜种植( )

A、小麦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溶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痒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见物。它是下列中的(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溶液 D、食醋

3、下表为一些食物PH,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适宜使用的食物是( )

食物 苹果 葡萄 玉米 牛奶

pH 2.9~3.3 3.5~4.5 6.8~8.0 6.3~6.6

A、苹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 4.5~5.5 5.8~6.7 6.0~7.0 7.2~8.5

A.西瓜 B.茶 C.油菜 D.甘草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至过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增大

B、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逐渐减小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

D、溶液颜色不变,PH逐渐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 D.pH等于7的溶液

7、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 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法不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H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现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列哪种溶液( )

A.pH=0的溶液 B.pH=7的溶液 C.pH=14的溶液 D.pH=5的溶液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八

化学是初三学生刚接触的一门课,我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将化学学好。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和困惑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是自身提高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要走通这条途径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探寻失败的教训!

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被学生,才能讲好每一节课。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既有明确的意义又有大致的范围,因此上课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来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收集和组织材料,更应从备课活动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高。教学实践中,我更多的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自认为讲解分析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当我自认为内容简单、不必强调时,学生却常在此出现错误;当我自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却让我惨不忍睹。经过反思,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备课环节更注重“备学生”。我发现我所教这三个班的学生大多数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寄希望于老师直接的讲解。这一点与正在实施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得先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陈述应少,提问应多,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会就多了。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树立这种观念——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再坐等老师的讲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对于后进生,我将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进度适当减缓、课后作业量适当减少,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并不难学、并能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老师幽默,学生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动力基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要敢于和学生说笑话。天南的、地北的、国内的、国外的、与化学有关的、无关的。有的学生说水是由h2和o2组成的,我说“那坏了,h2和o2是气体喝一口你就飘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飞机的感觉,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会飞向美国了。同学们想,如果在空中点火抽一支烟,什么结果?”,同学们吆喝“爆炸”,因为h2和o2遇火可能发生爆炸,我说那只有唱“伤心太平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学生要喜欢这课,肯定要先喜欢老师,如果哪位老师很幽默,学生肯定喜欢与他交流。喜欢老师,就会主动接近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热爱所教的学科,要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找一种与学生分享快乐的感觉;用某老师的话说“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四、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最佳机会。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要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所教的所有学生,下课后不看花名册能认识各位学生。“张三,你很聪明”,“李四,第二节课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实在没有话说,就“认识你很高兴”,利用这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知道老师很了解他们,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再如:老师检查目标作业时,有的学生自信地说“老师,你看”,有的则说“没问题!”,再看部分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只有不好意思的份了,老师则说“很多同学作业写得很好,老师都很受鼓舞,一定尽心教好同学们,你不受鼓舞吗?下次作业你能主动给老师看看吗?”

五、课堂设计悬念,扑捉学生亮点。课堂教学要有悬念,要利用问题或问题组给学生提供闪光的机会,让学生告诉学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于的,有说不知道的,但有许多学生说“小于”,而且还能说的同学们心服口服,一个小问题就能增强好强心、好奇心,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下课前留一些新颖、难度较大的小题目,告诉学生“老师等待着你的结果”,往往是当天就有许多学生在课间围着老师,“答案是几?”“我做的对不对?”,热情特别高。

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的教学要有特点,形成规矩,并且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法。①新课堂堂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快。最笨的办法:讲完后领学生集体读一遍、集体背一遍、个别学生再检查一遍。②课前作业必检查,哪怕写一个或几个关键字,也能显现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③习题讲评课,要求学生拿起笔,把题目种的关键字、关键次划出来,把牵扯到的计算式子列出来,答案自然就明确了,下次再见到类似的题目,眼睛肯定会一亮。教有规矩,学有方圆。在学生适应老师后,他们就知道了老师要讲那一个题、以哪一种物质为例、甚至说哪句话,表现出学生较强的主动性。如:在讲化合价时,九年级六班一名男同学不等老师开口就一边聚首,一边对同学说“老师肯定要问谁把化合价标在题目上”,真是说道老师的心里去了,很高兴,因为学生知道老师要求他们做什么,知道老师喜欢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老师,走在教师的前面,占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每节课后必反思。一节课有很多问题或情景,课堂上的效果不一定与我们设计的一样,那么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原因,记下这节课的不足,为以后的每堂课做好准备。

总之,作为一位老师,无论多忙都应该先反思自己一节课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在不足中寻找自己的'失误,成就自己,成就学生。

初中化学课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B)

A、中子数B、质子数C、相对分子质量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乙醇醋酸 篇十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及应用

教学难点:甲醇、乙醇的化学式及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在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今天,开发利用乙醇(即酒精)作动力燃料,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的国家把乙醇掺进汽油里混合使用,称为醇汽油,效率甚至比单用汽油还高。产糖量居世界第一的巴西,完全用乙醇开动的汽车,已经在 圣保罗的大街上奔驰了。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们称之为“绿色能源”的乙醇。 第七节 乙醇 醋酸

一、乙醇 (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乙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学生总结后板书: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正是乙醇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

怎样证明乙醇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4、介绍乙醇的用途

总结: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介绍各种饮用酒中的乙醇含量及我国在酿酒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甲醇 CH3OH 有毒!饮用少量能使人失明,多量则使人丧命。

可燃性: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 学名:乙酸

醋酸就是因食醋中约含3—5%的乙酸而得名。

展示一瓶醋酸,让学生观察它的色、态、味。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实验]5—13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阅读] 总结醋酸的用途。

布置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第七节 乙醇 醋酸

一、乙醇 (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绿色能源”

4、乙醇的用途

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5、甲醇 CH3OH 有毒!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 学名:乙酸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4、用途

以上就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10篇《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