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旋转》教学反思12篇 旋转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旋转》教学反思1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能够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能够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透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必须的空间想象潜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平移与旋转,我觉得这个资料还是有必须的难度的,所以我不急着把课完成,而是以学生理解的状况来确定我的所授所教。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里产生了平移与旋转的表象,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带给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观光缆车、升降国旗、螺旋桨、风扇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构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想想做做1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潜力来决定平移和旋转现象,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让学生列举还有什么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是旋转,同学们说了好多好多,但会出现模糊不清的状况,例如:生1:飞机的运动是旋转。生2:飞机的运动是平移。我说:“飞机的运动到底是平移还是旋转?大家讨论讨论。”最终得出比较正确的说法:飞机的运动是平移,而它的螺旋桨的运动却是旋转。生3:钟摆的运动是平移,移左又移右。(这个现象学生十分感兴趣)立即有人反对:不对,钟摆的运动是围着中间的点进行旋转的,不是平移。(大家又自发地分成了两派进行了辩论。)看,小小的钟摆围绕着平移和旋转引发了学生们诸多的猜想和议论,但我觉得每一个声音都包含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每一个提议都是对自已所学的一种再创,而每一个反驳都是对知识的再吸收。
在此基础上按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很多学生都按平移和旋转把它们分成了两类,我适时讲述:象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象电风扇的风叶、飞机的螺旋桨和挂钟的钟摆这样的运动叫旋转,同学们理解得还不错。学习完这一环节,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旋转》教学反思2
《平移》的教学中学生能感性认识什么是平移、能从不同的运动现象中找出平移的现象,但在说为什么是平移时出现了错误。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的原因了。在概念上出现了认知错误。平移前后大小相同,方向不变。“方向不变”学生理解有误,这里的“方向”指的是图形本身的方向平移前后不变,这要区别于运动的的方向——位置,图形的位置要发生变化,但是本身的方向不变,以此来进行辨析会更有效果,通过这样的讲解和课堂距离,大部分学生能后较清晰的明白了平移的特点。
本节课较好的一方面是,在课堂小结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总哪里见到过平移现象,学生的回答很精彩,很多同学有意识的观察教室中的平移现象,当有的学生说重复了都表现了失望的表情,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在思考、参与。还有的同学也举生活中的例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细心和想象力,这也激励着我,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教师要教授学习数学的思想。
《旋转》教学反思3
平移和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两种现象,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平移的距离这一抽象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这些经历作为教学的感性经验基础。遵循由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设计本课的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本质,知道“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教学中我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时做上下平移运动: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同时也在做旋转运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我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向左走几步,向右走几步,向左向右转等实践活动来体验平移与旋转的不同。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在解决初步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物体中间的空格是7个。方向能够弄清楚,但在格子中平移的图案,如果是小房子之类比较复杂的图案,有些学生又不会画了。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图形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那就是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最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平移物体的几个步骤:一找点,二描点,三连线。“找点”就是让学生找出原图形需要找出那几个点的相应点;“描点”就是定出每个点平移之后的相应位置;“连线”就是把确定好的点按照原图形的样式依次连线。
新课标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的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本节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使学生在找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旋转》教学反思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出现了“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要求学生初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一些特点,并能对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做简单判断。本节内容是认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再通过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帮助学生建构平移和旋转知识,建立概念。从而组织学生应用所建立的空间概念,进行问题解决,判定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平移与旋转现象。
让学生在重难点突破中学习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和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每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每个物体的运动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
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出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玩具直升机等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一体化。我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平移、旋转,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平移距离时,由于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先教学了平移一个点、一条线段,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由于这节课学生很难理解平移的距离,再加上数格子很容易出错,所以,我教的地方太多,比如,教给学生数格子的方法,怎样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的平移物体没讲完。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想办法,讨论交流探究,我备课时担心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怕浪费时间,所以走了老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找规律教学反思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5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启发引导,拓展思维;人机互动、欣赏图案;动手实践、设计图案;效果评价、回顾反思。”的一系列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在多次试教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成功点滴。
1、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快捷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所喜爱,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教授本课,更加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可以为数学课堂创造良好的情境,还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如:大胆的设计了数学万化筒的教学环节,学生真正感受到图形旋转的美、图形旋转的奇妙。而且体现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的完美整合。同时,也感受到只要为学生提供可行的空间,他们想象的魅力是无穷的。如: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基本图形设计图案,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无穷的,创造的图案非常美。
2、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数学问题,然后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输入自己的答案,电脑随机演示学生的答案给予验证,实现人机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培养空间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学生提出“如果旋转到图形4,你有哪些方法,”这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尺浪的作用”,学生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学生提出“如果绕着图形4右下脚的点旋转,得到的又是什么图形呢?”当时电脑上没办法实现学生的愿望,我先表扬他爱思考,然后请他等会在设计的时候,自己用这个图形去试一试,看能得到什么图案。最后希望他长大后,能自己设计这样的程序,让数学学习更精彩。
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己的发现与感悟,学生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新知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先用学具操作,然后交流汇报,再通过电脑的动态演示,二者结合使学生获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而且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感受旋转点的重要。探究点、方向、度数这三要素的作用。 4、结合学生情况,合理使用教材。如:教材有两幅图案,我只选用了一幅。根据课堂需要,删掉了第一个基本练习题,而在第二个练习题里增加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把生活中的一些关于图形旋转的图片、有图形旋转图案的实物添加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
二、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叙述中,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其实,课堂上必要的时候,教师的引导是必须的。
2、课堂容量比较大,图案设计没有如期完成,最后留为课外作业。
3、在图形a绕点z顺时针旋转90度,设计图案时只顾及了黑板上合作设计的同学,没有顾及到下边在小组内合作设计的同学,应该在展示图案时询问学生刚才的合作中有没有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4、在鼓励学生提问题的环节,为了提的问题多一些,学生解决的问题多一些,同时节省一些时间,没来得及让学生在互动课件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其实应该展示一些学生的答案,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同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登陆陕西师大附小网站,根据这个课件提出问题,并在电脑上验证自己的答案,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旋转》教学反思6
《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中的一个新的内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以游乐园为生活场景,直观感受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小火车、大风车的运动方式,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初步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拍摄身边的常见现象,(如:转门的旋转,车门的开关,方向盘的转动)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
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如:用动态语言(手势),引导学生说出平移和旋转,学生自己动手移动文具盒,自由想象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小组设计到达学校的行走路线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研究,这样,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总结不足之处,在学生合作前,应使学生听清要求,在小组合作(帮助小红设计行走路线)时,如把每小组一张图片改为小组中两人一张图片,合作起来会更方便,效果会更佳。
《旋转》教学反思7
《图形的旋转》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后,第一次教学旋转的方向和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图形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旋转的中心,即围绕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是按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伸出手臂,自己感受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式,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同时,让学生起立后做一个旋转90°方向的小游戏,使学生实际感受旋转的意义。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第三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画一画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一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经过提示学生明白了,只要找到与中心相关的几个关键边,把它们一次进行旋转,找到对应点,再连线,最后画上小弧和箭头就可以了。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充满童趣的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上完后,虽然学生在画图形的旋转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自己觉得上得很“累”,特别是引导学生的过程有点“累”。
课后我也详细地分析了一下原因:就是缺少对旋转意义的深入研究。学生对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掌握得比较好,也体会到了旋转后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没有变,但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进行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图形旋转后的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相应地旋转了这一知识点,学生无论在直观上没有形象地感受,思维更没有得到提升,感觉到这节课学生对于旋转的理解比较浅显,作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本节课已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从课内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旋转的意义是可行的,而且是很必要的`。
《旋转》教学反思8
图形的旋转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本课在此基础学习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讲完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学生们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旋转变换,在画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时,出现了很多把平移当旋转的情况以及不会画或无从下手的情况。学生们没有观察旋转的特征:两条对应线段的夹角就是旋转的角度,来验证所画旋转图形是否符合条件,特别是遇到更复杂的图形就更手足无措了。
在本节课的上课伊始,我由一个钟面引入, 从钟表的指针旋转开始,让学生体验了线段的旋转,了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风车的旋转,体验了整个图形的旋转现象。对于动态演示的旋转过程,学生们看的很清楚,只是单纯的观察来说,好像感觉很简单,都能看明白,但动手画旋转图形时,却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一些好学生对于整个图形的旋转还是一知半解,不知道该怎样去画。现在回忆起来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对于画法交代的挺清楚的,先找与中心点连接的线段,然后将这些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连接其他的线段,整个图形也就旋转了90度。可学生们画出来的图可谓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真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失败。
本就知道旋转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课时已经很注意,放慢速度尽最大的可能讲清楚,多演示,增强直观性,没成想效果还是这样。反思其原因,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重视了自己讲得清楚,不停地讲,不停地比划,但是学生们却坐在下面被动的接受,他们一节课下来真正能记住的又有几句呢?是不是应该让他们多多参与其中,说一说,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动手去旋转一下试一试,看一看,这样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印象,会不会比我的传授更深刻一些,效果更好一些。从中还反映出一些问题,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空间观念太差,亟待进一步加强,完全不知道旋转是怎样一回事,甚至不知道这节课是干什么呢?不能想象到图形旋转之后会到达哪个位置,是怎样的?这都不利于学生准确画出图形。
这节课对于我,对于每次教五年级的我都是一个困惑,不知该怎样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望赐教。
《旋转》教学反思9
平移和旋转属于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这一内容,它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游游乐场的情境,来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1、情境图是静态的,物体如何运动的学生不能直接感知,只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认识,效果不好。于是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变静态为动态,让学生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像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等的移动是平移现象,像换气扇、吊扇、汽车轮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说说它们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辨析平移和旋转现象,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出示一些平移和旋转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将判断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再说说自己生活中见到过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举例时,很多学生认为教室的门是平移运动,为了纠正我亲自打开教室的门,让学生看门是如何运动的,并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墙,门能不能转一圈”,最终澄清了答案。但是又不同于家里卫生间的推拉门,那是一种平移运动。
3、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做一个表示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在班内汇报表演。
4、平移与旋转教学中,平移多少格是个难点,不易突破。先让学生观察,看题中的图形移动了多少格,然后由学生汇报结果,汇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观点,通过让学生发表观点,互相辩论后,最终总结出方法: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数图形上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而不是看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有几个空格。
《旋转》教学反思10
执教这类课,始终有着”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妙感觉。
知识是粗浅的。"移动"、"旋转",是scratch控件中的基础模块,实现最简单的程序——让角色动起来。在备课过程中,始终无从下手——知识点太简单了,难道我只能让角色学会“直立行走”么?如何构建有意思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对scratch的兴趣继续保留?甚至进一步提升他们对scratch的认识,思绪不断!
备每节课我都希望能够实现这样一种效果,用简单的现象来说,那就是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发出”哇“的叫声,这就对了。
哇,哇在哪里?哇在”竟然还可以这样“!是的,当我的设计达到这个地步,那便可以了。当最后一开始的风车随着我说话的声音大小进行变化,那熟悉的令人期待的哇声,终于再次响起
接下来,我要思考的,便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我一步一步的”陷阱“中尝到“山道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是被我“圈”进来了。课堂前15分钟,是最粗浅的知识梳理。这15分钟,是本课教学的基石,这高楼能不能成型,就得看这基石牢固不牢固了。在教学中,关注知识的细节,追求入木三分。让学生彻彻底底的吃透知识技能的要点。从知识点中,掘取出三个关键性问题,在案例的分析和制作中,反复让学生思考、咀嚼,领略问题的关键,真正掌握知识要点。
接下来,那便是甩手掌柜的下午茶时间——设置了三个主题,让学生自己选择进行创作。在素材中,有微视频的帮助,有文本的提示,这些都足矣给学生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让他们如虎添翼一般放心飞翔。对学生创作的评价,我采用了智慧树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创作后就在标签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主题,张贴在智慧树上,看着一颗颗智慧果的生长,分明,看到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和智慧的生成。
中华文字中,最神奇的莫过于“如果”二字。它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如果”的世界中,你可以畅想一切,成就伟大的自我。但也就“如果”二字,让多少悔恨加剧。好吧,gosh,就给我一次如果的机会:如果重新来过,在”珍惜时间“主题中,我会设计一份表格学件,引导学生理清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创作的成功几率。如果重新来过,我会毫不吝啬的再用2分钟,和学生们仔细瞧一瞧那神奇的”声控风车“是怎么实现的,因为这样,学生对scratch的认识便会来一次质的飞跃。可惜,当下过于保守,放弃了这次良机。如果重新来过,我兴许会对拓展任务进行系统的安排,让任务的难度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状态,而非如今的散漫编排,虽然尊重了学生的自由选择,但学生在选择主题的时候,运气已经悄然影响着成功与否。
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
但,课堂是神奇的,就像那声控风车一样,在我们创新创造的呐喊声中,学生的智慧火花不停的旋转、旋转、旋转——根本停不下来!
《旋转》教学反思11
平移和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时针,分针,秒针绕着中心点旋转的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
《旋转》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时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提高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