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反思【最新7篇】

时间:2024-05-01 12:34:01 作者:皮皮侠 字数:17697字

所见教学设计12-12下面是本站的小编为您带来的7篇《所见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一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见》这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那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呢?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所见教学反思 篇二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威海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我还重视了背诵积累,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三

在《所见》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指导学生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三个层次理解古诗,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暑期生活刚刚结束,谁能说说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们的夏天真丰富。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3、释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诗人却用短短的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詩人走进文字。

二、学习古诗

(一)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出古诗的节奏。

(二)读懂古诗

1、理解字词。(相机指导“蝉”的笔顺)

2、走入文字背后。

(1)赏牧童骑牛图:

A请自由读诗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B交流:

a骑黄牛。他是怎样骑的?

b想象说话: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起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C指导朗读。

(2)鉴牧童捕蝉图

A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旁若无人地唱着,可是他却忽然停止,能推测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B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C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3)体会情感

站在一旁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

(三)读美古诗

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背诵古诗

四、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1、诵读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袁枚的《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注释,自由诵读,看一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2、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牧童》一诗。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l.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

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那些词语不理解?

2、学生质疑。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当时的样子吗?

10、你认为这句怎么读?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那些词语写得最有意思?你喜欢这个小牧童吗?

11、教师引读。

12、这个小牧童捉到蝉了吗?为什么?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想象着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结构,说偏旁。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

3、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

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

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 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B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C 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所见(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教学反思:

上完《所见》这首诗后,我感觉自己有许多不足。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严羽曾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就这一点,我处理的不够好,没有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景中。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七

不知为何,古诗总是上不好,也参考了很多教案,按照教案来教,课堂效果就是不理想。细细想来,是因为自己教得太细了,总觉得什么都要教给学生,抓不住重点,如此“细嚼”,课堂拖沓不说,学生也学得无趣。

譬如《所见》一诗。学生先读了几遍,我让学生读一二句,看看哪里不懂。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声振林樾?我便问林樾是什么意思。其实想想,这种较为生僻的词没必要问学生,师直接说是树林效果更好些。

我又问学生为什么用了“振”呢?哪些时候声音是振动的?有学生说山上,我解释说那是回声,不是振动,这下课堂就冷场了。我只好自己说,比如放鞭炮,工厂里机器声,打雷的声音都是振动的,振动表示声音很响。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于这个“振”字,孩子们还是一知半解。

课后想想,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古诗也不一定要字字懂,关键是理解了意思后那种诗情画意能带出来就行。譬如“振“字,学生的经验不充足,也确实不好讲,那就干脆不要让学生讲了,老师一语带过:“振动”表示声音很响,诗中用“振”字便说明牧童的歌声很响,把整个山林都振动起来了。讲解完了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牧童歌声的响亮,在朗读中去理解,这样的处理我想反而更好些。

还有“意欲”一词,我问是什么意思?这又是一个难解释的词,学生回答不上来,不如让学生观察插图,理解牧童想要干什么,再用诗句表达出来,这样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真觉得,一年级教古诗不需要细嚼,有时需要囫囵,把握大致的意思后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如此“细嚼”、“振”、“意欲”等词,只会嚼得无味,嚼进去的也未见得就被吸收。

以上就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7篇《所见教学反思》,能够帮助到您,是本站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