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送友人教学设计3篇 送友人教学后记,以供参考。
送友人教学设计1
《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送友人原文及赏析
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8篇)
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
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7篇
送友人教学设计2
《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3.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谈到,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阻塞、信息的不畅,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十分看重别离,别离也成为诗歌中吟咏的一个主要题材。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李白的送别诗:《送友人》
屏显:《送友人》 诗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送别一个什么样的友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他的名作《送友人》。
对于诗仙李白,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指名讲解。补充。
屏显:李白(701──762),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谢朓是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李白非常崇拜他,曾在《将进酒》一诗中赞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对宣城素来独有情衷。
你从诗中哪里能读出这是首送别诗? 二、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①“此地一为别”中“一”怎么读?“一”在作为“单数”和“表序数”时读第一声。在“一、二、三声”前,读第四声。在“四声”时读“二声”。所以,“此地一为别”中的“一”读四声。“不”字的读音呢?②明确本诗各联的节奏,用“/”来划分。师生通过共同分析,明确除首联是“2-1-2”的节奏外,其余三联可划分为“2--3”节奏。屏显: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指名朗读,点评。(3)欣赏朗读。屏显:
(4)放声朗读。
2.对照注释,读懂诗句,感知诗意。
1 屏显:
注释:北郭:这里指城墙以北。郭,外城。
白水:白,白色。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为,动词,作。
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征:远行
浮云:漂浮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这里指友人。故人:老朋友,这里指诗人自己。
自兹:自,从;兹,此。从此
萧萧:马的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离群。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3.你从诗中哪里能读出这是首送别诗?
预设:诗题“送”;“一为别”;“萧萧班马鸣”。4.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预设:孤独、伤感、失落,表达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三、精读品味,理解诗意。
何谓“友”?志同道和者。即具有共同的追求,有相近的兴趣、爱好。李白是天才,才高八斗,能被他视作“友”的,绝不是一般人。有个例子,很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杜甫曾和李白交往,分别后,杜甫写过十首怀念、赞美李白的诗歌,但李白却没有写过一首有关杜甫的诗。连诗圣都没怎么看在眼里,顶多当做了小弟弟、粉丝,可见李白交友确实目高于顶。这位友人是谁?诗没有交代,也无资料可考,成了一个引读者无限遐想的千古之谜。
诗怎样写的?
精读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诗人在什么地方送别有人?首联交代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从什么诗句中看出诗人和友人是骑马而行的?——萧萧班马鸣。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形容词作动词用,横亘。有突然出现阻住视线、前路之意。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可以将“横”字改为“矗”和“屹”“卧”吗?不能。“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卧”,虽然写出了横亘之态,却缺少雄伟之气。“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绕”字可以换成“流”“奔”字吗?“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奔”字因水的水量之大、流速之快,而抹杀了水的柔美。而“绕”有萦回环绕之意,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送别环境?怎样描写的?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为什么要从描绘美丽的送别环境入笔?以美景衬离情,以乐衬悲,这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品味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颔联由景入情。抒发了怎样的情?孤独、伤感、失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孤蓬万里
2 征。为什么说“孤蓬万里征”表现了诗人当时很孤独呢?孤蓬。你们知道蓬草吗?这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飘飞,古人总喜欢用“征蓬”来象征天涯游子。为什么诗人在“蓬”前面用了一个“孤”字?更加突出孤独。怎么理解“孤独”?是因即将远征的朋友孤独。朋友还未远征,可李白就已担忧,说明他对友情非常珍视。这让我们想起王维的诗句:“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蓬”是一种浸透了诗人情感的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象,这首诗中还写了哪些意象?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马。
这一联,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品味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落日”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天要黑了,时间很晚了。一般而言,送别都比较早,因为被送别的人还要赶长长的路。这么晚了才分别,有悖于常情。只能说明,送别的人和被送别的人,卿卿我我,不忍分别,舍不得分别,所以,时间一再被推迟。这就很有意思了。这没有言明的友人,真是非比寻常。莫非是不能言明?该不会是位红颜知己吧?这,你们可要去问李白。
颈联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会哭吗?“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从“萧萧班马鸣”中你读出什么?马都依依不舍,何况人呢。那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借马写人。为什么要在马字前加班字?“班”字的本义是将一块玉石从中分开。《说文解字》说:“班,分瑞玉。从珏,从刀。”意思是说“班”的含义就是将一块美玉从中分开,它的结构是由“珏”和“刀”组成的。这个字是个典型的会意字。从金文、篆文字形来看,就是两块玉中间插着一把刀,表示将美玉从中分开。“班马”就蕴含着“分别”。
“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也是化用典故。言外之意,离别自古有之,这是一种无奈,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暗含宽解、劝慰之意。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马,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写马的诗句?这些诗句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屏显:马鸣风萧萧——悲壮 马作的卢飞快——豪迈、喜悦 雪上空留马行处——惆怅 马上相逢无纸笔——悲伤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雄豪
3 古道西风瘦马——悲凉
回到尾联,此景此情,萧萧马鸣,浮云落日,略显惆怅与感伤,可完全不会感到灰心颓废。这就是李白,乐观豁达,豪放洒脱的李白。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东游。那时的李白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所谓志同道合,天涯难遇一知己,为了实现自己与朋友的理想,所以纵然有万般的不舍还是萧洒的挥别。四、合作探究
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有什么关系?
点拨: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或明丽,或怅然,或惜别,但感而不伤。这与李白的达观是一致的。借景抒情。五、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六、拓展延伸
李白的著名送别诗。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4.《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5.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七、作业 1.背诵
2.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思想感情和表达上的异同。
送友人教学设计3
《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第 1 页 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 2 页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