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植物》教学设计12篇(写一种植物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植物》教学设计1
语文课上,学生围绕“植物的特点”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树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同时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了进一步了解花木,使植物为我们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决定“与植物交朋友”。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使学生能自己操作,独立思维,以及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尽量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实行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充分运用社会和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能力。
活动成果形式:
1、将学生所画的最优美的风景画、所拍摄的各种花木的照片、所收集的有关花木知识方面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资料袋。
2、开展交流活动,谈谈活动心得。
活动准备:
1、学生每人画一幅最美的风景画。
2、每人准备自己收集的有关花木方面的.知识材料。
3、每人种植一种花卉或苗木。
活动过程
一、表扬—吸引兴趣
1、(学生出示“我眼中的校园”风景画)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的内容。
2、从一张张绚丽多彩的画中,你认为同学所画的校园怎样?
3、教师小结:
(1)我们的校园清洁美丽。
(2)评出班中几位画得棒的“小画家”。
(具体活动目标:通过学生的绘画、描述感知风景的美,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激发对美的事物的向往。)
二、比拼—提高积极性
1、出示各种花木图,看谁能快速说出花木名称。
2、同学们知道的花木真多呀!除了老师出示的花木你都认识了,你还知哪些花木?
3、这些植物你是怎样认识的?
(具体活动目标:通过课堂信息反馈,如比赛形式激发学生认识花木的兴趣,展示一段时间内认识花木的数量。并且懂得获得信息有多种途径如观察自然、阅读书报等,从而教会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
三、讨论—拓宽知识面
1、你最喜欢什么花木?
2、你了解这些花木的特性吗?
(学生出示相关图片,剪贴画,手绘画,照片等)
3、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花木信息相互交流。
(具体活动目标:学生进一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补充交流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完整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花木,共享劳动成果。)
四、思考—培养能力
1、过渡:老师这儿有许多有关花木的故事,这些故事可有趣了。
2、听故事。
3、听后你有什么体会吗?
4、自己试试用你最喜欢的花木来编个故事?
5、自己思考编故事。
6、分组口述给同学听。(四人一组)
7、推荐好故事说给全班同学听。
8、选“故事大王”。
(具体活动目标:编故事旨在让学生先模仿再独立编出故事花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展示—体验成果
1、导语:我们同学不光懂得许多花木知识,还学会了种植花木。
2、学生展示种植花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种植过程。
3、评出几位“种植能手”。
(具体活动目标:展示自己劳动技能及实践活动的成果,同时体验劳动的快乐。)
《植物》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有趣方法,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课件、苍耳实物、植物图片。
2、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有趣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巧认词语
1、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植物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这些植物朋友给大家出了一些难题,说是要大家解决了这些难题他们才肯出来和我们见面,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难题吗?(激将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示课后词语。)
⑴ 指名认读。(学生想读哪一个词就读哪一个。)
⑵ 初步了解词义:玩“猜谜语”游戏,教师说词义,学生根据词义猜词语。
(猜对后,点击课件奖励五角星。)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过渡:
大家可真了不起,得到了这么多五角星,这下植物朋友们一定会出来了,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去迎接他们吧!
播放课件录相: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植物动态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给学生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的植物世界。
看后,请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描述)
2、教师揭题:
画面里都是了不起的植物妈妈,我们去和他们交朋友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前启发:
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篇课文呢?
(学生自己设定初读要求和目标。)
2、自由读全文,思考: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可适当在文中划记。
(学生自读自学,教师巡视指点。)
3、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生1:我知道文中写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
(师贴三种植物的图片。)
生2:我知道这些植物妈妈在传播种子方面很有办法。
教师引导理解“旅行”、“四海为家”。
生3:我知道蒲公英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生4:我知道苍耳、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及时给予肯定、指导。)
四、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传播种子的办法好在哪里?找伙伴一起朗读课文2、3、4节,把你的想法说一说,互相问一问、评一评。
(板书合作学习方法:读、说、问、评。)
(学生合作学习,精读2、3、4节,教师巡视参与。)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
(学生说哪种植物,就讲读哪一节。)
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蒲公英妈妈最聪明……”时:
⑴ 说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生质疑:“降落伞”到底指什么?“乘着风”是什么意思?(适当讨论)
⑵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降落伞”是什么,“乘着风”又是什么感觉。
(播放课件: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⑶ 你觉得这情景美吗?请和同桌一起有感情的把这一节练读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
学生同桌练读,讨论交流,感悟读法。
⑷ 指名读喜欢的句子,谈读法──学生点评──再指名读句子──再点评。
(指导感悟要点:“轻轻”、“纷纷出发”。)
指名读全节──互评──齐读──师评
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苍耳妈妈最聪明……”时:
⑴ 让我们去看看苍耳娃娃是怎样出去旅行的?
(播放课件:苍耳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看了动画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质疑:“带刺的铠甲”是什么样的?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
⑵ 直观感知:
每个同学桌上都有一个小礼包,请你们打开看看,老师送你们每人一粒苍耳,摸一摸!这就是苍耳妈妈给孩子们穿上的铠甲。想一想,苍耳还可以靠什么传播种子?
(学生摸、想、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⑶ 指名读这一节,谈读法──谁有不同的读法,再指名读──你喜欢谁的读法,评一评──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豌豆妈妈最聪明……”时:
⑴ 你最喜欢这一节中的哪句话?说说怎样读好它。
指名读、说,指导感悟要点:“啪的一声”、“炸开”、“蹦着跳着”。
指名再读,说说读出了一种什么感觉?(谈感悟,齐读句子)
⑵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豌豆娃娃怎样离开妈妈的?
(播放课件:豌豆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⑶ 同学们,你们出去旅行高兴吗?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豌豆,谁来读读这一节?
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愿意读的起立齐读。
3、小结:
请大家想想,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都是靠什么送自己的孩子去旅行的呢?
(指名口答,结合板书:风、动物、太阳。)
4、植物妈妈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办法呢?自由读第5节,边读边想:
从这一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 学生自读。
⑵ 讨论回答。
(方法很多,需要仔细观察。)
五、延伸课外、拓展知识
1、通过你课前的了解,你还发现了植物妈妈有什么传播种子的好办法?
(指名说,教师也作相应的补充介绍。)
2、这些植物妈妈的办法可真多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指名自由说)
六、练习背诵、自编儿歌
1、指名背诵,会背哪一节就背哪一节,可编加动作。
2、自编儿歌:
模仿背诵的那一节课文,把你知道的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编成儿歌。
(示课件:儿歌编写提示。)
七、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
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课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蓝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妈妈。
2、作业:
⑴ 搜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记录下来。
⑵ 练习背诵全文。
《植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会写“已、甲”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和热爱自然的情趣。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以诗歌的形式,拟人化的语言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语言生动活泼,读起来亲切、有趣。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解知识,达到背诵。对于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或作为课后作业,把学习引向生活的大课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植物妈妈怎样送别自己的小宝宝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植物妈妈的小诗。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索植物王国的奥秘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读一读,找一找:
自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认一认。
2、听一听,认一认: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边听老师范读课文,边看看哪些生字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还不认识。听完后,和同学交流。
3、教一教,帮一帮:
⑴ 请已经认识生字的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帮一帮,教一教其他同学读好生字。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⑵ 小组内互相帮一帮, 教一教。
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⑴ 自己练读。
⑵ 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说说诗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2、课件出示这三种的植物图,学生认识。
3、你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旅行的吗?(学生说哪种植物就出示相应的课件)
四、拓展练习
1、聪明的孩子们,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自由发言)
2、你能像课文中写蒲公英、苍耳或豌豆那样,将你知道的用诗的形式说出来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蒲公英、苍耳、豌豆分别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
2、检查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二、深读课文,体会韵味
1、小组合作有感情朗读。
2、尝试背诵。
3、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⑴ 小组内表演。
⑵ 汇报表演。
三、指导书写
1、小组自学生字。
2、交流注意事项:
(幻灯片出示重点字)学生说说注意事项:
经:右边不要写错了。
甲:注意笔顺。
如:注意“女”字旁的写法。
3、指导写字,学生描红、临写。
四、课后练习
1、课件出示词语:
许许多多 进进出出 高高兴兴
花花绿绿 快快乐乐 说说笑笑
学生读一读。
2、扩展说叠字词语。
3、抄写词语。
五、扩展练习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练读: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
2、那里有许多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
3、蒲公英的种子,飞得多远哪!
六、小结
做个细心的小朋友,在课外仔细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苍耳 豌豆
风 动物 太阳
《植物》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植物单元是小学阶段中,学生开始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这单元的学习状况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植物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来设计的,以小学三年级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来组织学习活动。因此,植物单元只涉及生命体特征的部分科学概念,主要有4条: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征;4.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特点,教科书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但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材编写者设计了不少对植物直观特征的观察活动,这些观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之后学生还将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经过大半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通过对植物、动物、各种材料的观察之后,和刚接触科学课时相比,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对多种多样的植物进行了较有序地观察,不仅知道了一些常见植物的部分不同特点,也知道了大多数植物所共同拥有的部分基本特征。比如,在对植物叶子的观察中,学生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发现原来植物的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了对植物所具有的生命概念的认知。
经过谈话了解,大多数的学生初步知道了观察时需要用到的方法、顺序,以及在观察植物时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在观察时,可以用看、听、摸、闻等方法观察植物的各个部分以及植物的生活需求,而“尝”这种方法则不可随便使用;在观察中要保护植物,不对其进行伤害性观察等等。但是,三年级小学生观察描述事物的能力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系统化,因此他们的观察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对植物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比如植物的简单分类、植物的共同特征等。
2.在观察不同植物的过程中,对观察技能进行梳理。比如观察顺序、观察方法等。
3.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认识到植物的良好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良好环境需要我们去维护。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运用课堂中学习过的观察方法对植物进行简单有效的观察,在观察中梳理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多种类型的植物、尺子、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课前谈话(2分钟)1.教师自我介绍。
2.请同学们对两张图片进行比较。谈话:同学们,这张图片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张图片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你觉得哪种情况更好,理由是什么?从凌乱到整齐,用什么方法?
3.说明梳理的作用使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梳理的意义。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知识和能力也需要进行梳理,我们这节课就将对植物单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梳理。直接导入新课梳理观察方法(12分钟)1.课件出示狗尾草,提问:对于狗尾草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学生说特点。
3.教师:这些特点我们是通过观察的方法得到的。我们在课堂上用了哪些方法对狗尾草进行了观察?
4.学生说观察方法。
5.教师将学生回答的观察方法粘贴到黑板上。提问:整齐有条理吗?怎么改?
6.学生说说如何改动整理。唤醒学生的记忆,用学生在课堂上仔细观察过的狗尾草为载体,将学生所知道的观察方法进行一次较为有效的梳理。观察新植物
(20分钟)1.教师:当我们面对一种新的植物的时候,就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对它进行观察,从而更好地认识这种植物。你们还想认识更多新的植物吗?
2.出示活动要求:①每组领取一棵植物,用多种方法观察植物。②观察时不要伤害到植物。③填写记录单,要求人人记录,字迹清楚。
3.学生活动。
4.交流汇报。请学生向同学们自己观察的植物是什么样的?
5.部分学生汇报。
6.教师:他的记录单中对植物的主要用了哪种观察方法?对植物的哪部分观察得特别好?
7.学生回答。
8.教师:请同学们互相观看其他小组的植物,同时对其他小组的记录单进行评价,每人推荐一位记录比较好的同学,想好推荐的理由。
9.学生活动。
10.学生互相推荐,并说理由。单元梳理课不等同于复习课。新植物的加入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观察和新发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运用观察方法和之后对植物共同特征的梳理有重要的意义。梳理植物的共同特征
(6分钟)1.教师:我们课堂上只观察了十多种植物,但是植物还有很多,有些还很奇特。我们来看几种奇特的植物。Ppt展示单元资料库里的植物。(单元资料库)
2.要求学生课后详细阅读。
3.教师:植物多种多样,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4.学生汇报植物的特征。
5.教师出示一张概念图。请学生在课后进行填写。说明:将概念图贴到科学书上,将来复习可用。在对多种植物进行观察之后,出示概念图,这是一种形象的思维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概念梳理。课后延伸
(1分钟)1.教师:课上完了,但是对于植物的观察我们还不能结束。
2.分给学生一些植物的种子,出示该种植物种子的种植方法。给学生一些种子,指向三下年级“植物的生长”单元。
【板书设计】
植物单元梳理
观察方法:看、听、摸、问、测量……
植物的共同特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填写)
【相关表单】
《植物》单元梳理课观察记录单
观察对象:观察地点:实验室
观察者姓名:日期:20xx.12.2
一、我们观察到:(不伤害植物)
观察方法(植物的特征)我们观察到了…….看到的摸到的
闻到的
测量到的
二、观察报告:
1.从它的生活环境来看:它属于(水生植物陆生植物)。
2.从它的茎的样子来看:茎是(草质茎木质茎),它属于
(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3.从植物的一生来看:它正处于(种子生根发芽幼苗成长花蕾开花结果枯萎)。
三、植物单元概念图:
【理念体现】
1.教学主线索
观察是指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工具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有效探究,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课通过对植物单元观察方法和技能的梳理,明确了观察活动的含义,对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指导,提高了学生观察品质。由思维触及方法,由方法触及事物,从展示一株同学们熟悉的植物,到梳理观察方法(感性到理性);学生梳理了观察方法后,再来观察一株新植物,小组互评,指向整体认知植物,最后发放种子拓展观察植物的一生,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当学生在脑海里逐渐地完善观察意识之后,学生是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呢?比如动物、岩石呢?因此,本课从知识梳理、方法梳理出发,最终指向的是科学思维的梳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思想吧。
2.概念图梳理
概念图是由写在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通常是名词)和连接它们的关联词构成的。最具概括性的概念常常位于图的顶端(或左端),越往下(或右),概念的范围就越小。写在两个圆圈连线上的连接词通常用来描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般要求从上向下(或从左到右)把概念—连接词—概念连起来时,读来就像一个句子。概念图能够比较清晰地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学生可以用概念图做笔记,用概念图整理笔记和学习过的内容。概念图的整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概念图让学生自己建构、表达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学生弄明白了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及知识点间的联系,才能画出概念图,所以概念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概念。
3.简约生本课堂
课堂要简约,简约中又要显得不简单。这需要教师能找准切入口,深入挖掘,整合观察活动,且有递进:依据皮亚杰的螺旋上升理论,用梳理好的观察方法,提供新的学习环境,来迁移学习一种新的植物。以生为本的课堂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整合了科学概念、科学研究方法、学生的思维(语言、图画)和情感,做到一节课中承载了多种价值。
《植物》教学设计5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通过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节内容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有关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规律以及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化合物、细胞的角度理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了解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而成为本节的重点知识。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植物产生“向地性”与产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未能给予明确的区分,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乱,而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在介绍主干知识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学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识本身,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以及与植物产生向光性有关的生长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种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在教材中有四处。其中比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有两处。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第一处,孟德尔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第二处。与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相比较,对生长素的发现、认识过程历时较长,其中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求证(或检验)假设的过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特别给学生点明这条科学研究的线索,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并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茎尖向光生长的虽然是生活中常的现象,但学生有可能对此熟视无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为研究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置上拓展思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虑如何实施好自己的实验方案。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法建议
一.导入新课:
1.方式一,以问题导入:
问题1:“当我们把一粒种子种在土壤中,各种条件合适、种子开始萌发。它的根和芽会朝向什么方向生长?”――根向下,芽向上、向光生长。
问题2:“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而芽总是向上、向光生长?”
陈述:对于植物的芽总是向光生长,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达尔文不仅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且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方式二,以观察活动引入:
陈述: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它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让我们看一看种子的方向对它萌发出的根和芽的生长方向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或课文中的彩图。
“植物的芽为什么总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呢?”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人――达尔文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
二.主体知识的呈现方式:
对于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可以采用动画媒体呈现的方式,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一个实验的结论。这样逐步推进,给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学生活动的组织:
1.演示实验的组织:
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4-5天请两三名同学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或其他在形态上有明显方向性、容易萌发的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准备,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完成实验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锻炼。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考虑让班级中的学生轮换,以保证能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组织:
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教师首先要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做一介绍。在实验处理上不仅要考虑设置对照组,还要考虑设置单因子变量以保证实验的信度。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课本中用了玉米种子,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植物的种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明显的向性运动发生在植物的根和芽。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的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材料还有什么?”当学生的思路打开以后,就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了。
教师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所投入的成本、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
因为观察到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时间会稍长一点,所以“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活动应在本章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安排、实施并完成。
《植物》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器具做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的特点,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
教师:“根的吸分作用”实验材料:带根的植物、量筒、植物油、彩笔;
学生:每人带一棵植物,青菜或草都可以。要求如下:
1、要知道植物名称。
2、把根冲洗干净。
3、根要完整。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植物的根。
(二)、探究活动:根的特点
老师看到同学们已经拿来了植物,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观察植物的根是什么样的,并且根据根的形状来给这些植物分类。
1、小组分工观察植物。
2、哪位同学来交流你的研究成果,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根的简笔画)
3、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根的特点给它们起个合适的名字?
4、就像同学们观察到的一样,这种根中间有一条又长又直的主根,主根上有许多侧根的植物属于直根系;这种像老人的胡须一样又细有多,各条根粗细差不多的根叫须根。
5、教师讲解: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根。萝卜的根在成长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变态根或贮藏根)
6、巩固练习:识别几种植物的根属于哪种根。
(三)、探究活动:根的作用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已经了解植物根的特点,那这些根对于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1、固定植物的作用
出示图片和视频:小学生拔草,交流收获和感受(根扎在土壤中,很难拔出来)
出示图片:大树的根很发达裸露在地面上,交流: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2、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⑴出示图片:浇水、施肥
看图交流:人们在干什么?请猜测一下:根可能还有什么作用?
⑵设计实验验证: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出示材料,看看这些材料能帮上我们什么忙?(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
⑶小组汇报实验设计,老师适当补充。
⑷展示实验成果:这个实验需要一段时间,老师在前两天根据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做了实验,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怎么样。(指名上台观察)
⑸这个实验只能证明根能吸收水分。我们怎么才能证明根可以吸收养分?(联系第一单元关于“溶解”内容)
(四)、盘点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植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各种植物的观察比较和查阅资料,感知植物世界的多样性,进而了解植物的共同特点。
2.设计并开展植物的蒸腾实验,感受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在探究植物的共同特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观察比较、查阅资料和开展研究性活动等方法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1~3盆、没有叶的植物1盆、塑料袋、研究记录表等。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1.谈话:上学期我们研究了凤仙花的一生,你了解了凤仙花的哪些事?
2.梳理: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作出有条理的描述。
(1)生长过程。(种子→芽→苗→开花→结果)
(2)身体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需要一定的营养成分。(阳光、水分、空气、土壤等)
(4)能繁殖后代。(种子繁殖)
3.提问:除了凤仙花,我们还知道哪些植物?根据学生回答记录植物的名称。
4.探究:这些植物和凤仙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完成记录表。(提供盆栽植物供学生观察)
5.研讨:植物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二、探究叶的蒸腾作用
1.现象:出示一盆事先用塑料袋套住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提问。
2.归纳问题:
(1)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假设:水是从植物的叶里蒸腾出来的。
设计:在一盆有叶的植物和一盆没有叶的植物上同时套上塑料袋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叶表面的气孔。
(2)其他的植物也是这样吗?
验证方法:在不同的植物上套上塑料袋进行观察。
(3)蒸腾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3.小结:植物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
三、课外延伸
1.不同的植物蒸腾水分的能力一样吗?
2.蒸腾作用的强弱和什么有关?选择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探究。
(1)浇水量的不同。
(2)树叶的稠密程度。
(3)树叶的大小。
仙人掌与绣球花的比较
序号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植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认识根的不同形态及作用。
2. 能通过观察,分析,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探究根的形态和作用。
3. 意识到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认识根的形态和作用。
区分直根,须根。
学情分析
学习起点预测:学生在三上教材“水”单元已经学过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学习困难预测:学生能在观察菠菜的根和葱的根的基础上说出其特点进而区分直根和须根。
教学具准备:带根的植物,PPT,记录单。
板书设计: 植物的根
形态:
直根 须根
作用: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养料
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老师平时特别喜欢收集一些精美的工艺品,大家想欣赏一下吗?
提问: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根。
提问:关于植物的根,大家都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
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对植物根的探索之旅。
探究根的形态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植物,说说它们的名称,找找它们的根在哪?
提问:谁来介绍你所带来的植物,指出它的根在哪?
谈话:请其他同学举起手中的植物,指指它们的根。
过渡: 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植物的根。
讲解:就说葱吧,它的根从这里到这里,整个这一部分,我们称它为植物的根;再观察菠菜,它的根从这里到这里,整个这一部分,我们也称它为植物的根。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葱的根和菠菜的根有什么不同?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来的葱和菠菜的根,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讨论比较它们的不同,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观察的最仔细,描述的最详细。
提问: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谈话: 下面我们把这两种植物的根画出来,在画之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讲述:在这里,老师要强调一点,植物的根一般生长在地面以下,紧挨着地面向下生长,我们用一条线代表地面,那么画根时就应该紧挨着这条线向下画,请同学们开始画,比一比看谁画的更真实,更漂亮?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描述一下你所画的根?
追问: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或其他补充?
讲述:像菠菜这样,根在茎的下面又长又粗,并且周围长了一些细小的根毛,类似这样的根,在科学上称它为直根;像葱这样,茎的下面有很多根,而且还很细,像老爷爷的胡子,类似于这样的根,科学上称它为须根。
谈话:按这两种形态的根给所带的植物进行分类,看哪些植物的根属于直根,哪些属于须根?请小组同学继续交流讨论进行分类。
提问:谁来汇报你们小组分类的结果?
游戏:现在我们玩个游戏,听规则, 当老师说出植物名称时,请你说出它的根是哪种形态,当老师说出直根或须根时,请你说出植物的名称。
提问:生活中除了这些植物外,还有那些植物,它们的根属于直根或须根,老师这里也带来一些植物,让我们进行分辨。
总结:让我们复述,现在你学到植物根的哪些知识?什么样的根是直根,什么样的根是须根?
探究根的作用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片,这是一粒种子的生长,做一个假设,如果植物没有了根,这时刮起大风,将会发生什么?
提问:这说明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谈话:继续看图片,这是非洲沙漠的一种灌木,高不及人,但它的根却长达15米长,这还不算什么,南非还有一种无花果树,它的根长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的根那么长?
追问:这说明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
拓展:植物根的形态除了直根和须根外,还有哪些类型的根,哪位同学查阅了相关资料,请汇报。
讲述: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像甘薯的贮藏根,浮萍的水生根,榕树的气生根等,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型的根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课外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分辨哪些根属于直根,哪些根属于须根。
《植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水绵及其它藻类植物,了解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了解常见藻类植物;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2.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水绵和其它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比较它们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选择了水绵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的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是我们了解藻类的知识基础。而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基础,故这两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结构的认识却不容易。这是因为在现有学校条件下,对水绵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辨别,误认为细胞核、叶绿体都存在液泡中,而细胞质更不易看清楚,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结构,故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引言:
这部分教学可在学生原有掌握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基础上,先演示一组投影片或盆栽植物或标本,包括有绿色开花植物和非绿色植物(如海带、紫菜、小墙藓、铁线蕨、油松、蚕虫、白菜等)让学生观察后讨论:你认识哪几种植物?哪些是绿色开花植物。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指出,蚕豆、白菜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杨树、柳树、菊花等都是绿色开花植物。其余的如海带等均为非绿色开花植物,它们构成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
教师接着指出,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的不同,人们将它们分成四个主要类群,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由此引出本章课题。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让学生思考回答,你知道以上所列举的植物各属哪一类群吗?(可能有的能说出来,有的说不出来)教师可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指出:海带、紫菜是藻类植物;小墙藓属苔藓植物;铁线蕨属蕨类植物;油松、蚕豆、白菜属种子植物。我们今天先研究藻类植物。
学生已经了解了海带、紫菜等属于藻类植物,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其它的藻类植物,并讨论:这些藻类植物都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学生会举出海白菜、石花菜、鹿角菜等。比较多的学生会认为藻类植物都生活在海洋中,这时,可给学生演示一张生活在池塘中的藻类植物的投影片,使学生了解还有一些藻类植物是生活在池塘、河流、湖泊这样的淡水环境里,由此归纳出藻类植物分为淡水藻和海藻。然后引出本课学习的重点:
一种淡水藻——水绵
(一)水绵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1.生活习性:
可在课前组织几个同学参加采集水绵活动,留意观察水绵的生活环境。课上先提出思考题:“水绵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然后演示水绵生活环境的录像或投影片。并请参加过采集水绵活动的同学回答:水绵生活在池塘里,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它们常常成团存在,并放出很多的气泡。
2.形态结构:
在组织学生观察水绵时,可提出以下思考题:
(1)水绵的颜色及形态如何?
(2)水绵有无根、茎、叶等器官?
(3)水绵是由一个细胞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
(4)水绵的细胞结构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细胞结构相比较有何异同?
可事先把采集来的水绵分装在培养皿中,请学生先观察水绵的颜色及形状并用手摸一下水绵,看看有什么感觉。他们很容易观察到水绵身体的颜色是绿色的、形状是丝状的,用手摸水绵会感觉比较粘滑。
接下去要求学生制作水绵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绵的内部结构(观察时可以对照教科书上P94图1-61或投影片上的水绵结构图),并认真思考(2)、(3)、(4)道思考题。为保证观察效果,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要求学生用解剖针挑取水绵的量要尽量得少,只要装片质量好,观察方法正确,并能积极思维,就能了解到水绵结构是相当简单的,它没有根、茎、叶等器官。每一个水绵的丝状体都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水绵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细胞相比较,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不同之处是水绵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比较大,呈带状,螺旋状排列在细胞内。在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了这四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简要地小结一下:水绵是由多细胞构成的,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结构同绿色开花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是相同的,但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与我们前边了解的细胞内的叶绿体比较有较大差别。对于叶绿体在细胞中的位置,特别是它与细胞核、液泡、细胞质的位置关系,很易产生误解。这时,教师可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并让他们调节一下显微镜,理解细胞是立体的,那么,叶绿体到底存在哪里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时,有的学生认为,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但还有些学生认为它存在于液泡中,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水绵细胞的立体模型,再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能清楚地了解水绵细胞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有些同学还会错误地认为细胞核也是存在液泡中)。这时,教师可演示水绵细胞结构的立体模型,边让学生观察,边讲解。这样,学生的误解便可得到纠正。
3.营养方式:
在学生了解了水绵细胞结构之后,对水绵的营养方式就不难理解。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叶绿体有什么作用?”“什么是光合作用?”等问题,再联系水绵细胞也有叶绿体,自然它的营养方式与绿色开花植物相同。它们都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自养”的概念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后教师强调指出:像绿色植物那样,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自养,它是各类绿色植物共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巩固本课时,可联系上面学习过的水绵生活习性,请同学们思考,在阳光充足时,为什么水绵往往形成丝团漂浮在水面上?
三、第二课时:
(二)其他的藻类植物
1.先复习水绵的形态结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联系一下生活实际,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属于藻类植物,由此引入本课题。
2.学生会提到海带、紫菜或其他藻类植物。此时,教师出示海带、紫菜的标本(或投影片,如有海带、紫菜的生活环境录像更佳),供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对照课本有关内容及图解(图I-63、I-64),讨论以下各题:
(1)海带、紫菜植物体分几部分?
(2)它们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个体?
(3)植物体有无根、茎、叶等器官?
(4)海带、紫菜呈现什么颜色?体内还含有叶绿素吗?
(5)它们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与水绵相同吗?
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可归纳总结,突出以下几点:
(1)海带、紫菜是多细胞的植物体,结构也很简单,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海带植物体分三部分,下面是根状物、往上是带柄和叶状体;紫菜的植物体是薄而柔软的叶状体,基部是根状物。根状物不具有根的结构,也不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它只起着固着作用,所以不是根;叶状体无叶片的结构,所以也不是叶。
(2)海带、紫菜的叶绿体里,除含叶绿素外,还分别含有大量的藻黄素和大量的藻红素,所以分别呈褐色和紫红色。由于它们都含叶绿素,所以与水绵一样,营养方式也是自养。
学生已经了解了多细胞的藻类植物,如水绵、海带、紫菜后,还要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中的单细胞种类。
先给学生展示一滴池水中的藻类植物(可以用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对衣藻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专门演示衣藻的投影片,提出讨论题:①衣藻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构成的植物体?②细胞内有无叶绿体?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衣藻是由单细胞构成的,细胞内有叶绿体,可以请学生具体指出衣藻内的杯状叶绿体。
(三)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这部分教学可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进行,让学生思考讨论:水绵、海带、紫菜、衣藻在生活环境、植物体结构、营养方式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这样就可归纳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2.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3.大都生活在水中。
(四)藻类植物对自然界和在经济上的意义
本部分可组织学生自学和讨论进行教学。
1.展示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放出氧气的投影片,组织学生讨论: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学生可以答出: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展示藻类植物经济意义的投影片或者录像片。提出藻类植物在经济上有什么意义的讨论题,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小结:藻类植物对自然界及对人类在经济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从藻类植物中提取出更多的对人类有用的成分。
复习巩固题:
①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都是绿色吗?为什么?
②藻类植物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为什么?
③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
阅读:P97一滴池水中的藻类植物。
我国的海带养殖。
【板书设计】
第九章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藻类植物
一、水绵
1.生活习性:池塘、小溪
2.形态结构:
①绿色丝状体
②多细胞个体
《植物》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标本,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仔细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情感目标:
学生合作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及绘图。
二、教学重点
学会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学会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忆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步骤。(请同学回答,并进行实际操作)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有什么特点?如何移动玻片标本?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
②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像成倒立的像;
③学会移动玻片标本是为了辨别玻片上有无污点的存在和玻片标本在不在显微镜观察的视野中。
情景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学会使用显微镜之后,一定想看看真实的细胞。我们把一个叶片放到显微镜下是看不到里面的细胞的。我们使用的显微镜是光学显微镜,只有将生物实验材料处理的薄而透明,让光线透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二)玻片标本的分类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简单归纳得出:
1、材料的处理:薄而透明
2、根据材料取得方法不同,玻片标本的分类:
切片: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起的少量材料制成;有的生物非常微小,可以直接制成装片。
3、根据保存的时间长短,玻片标本的分类:
临时的标本和永久的标本
(三)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生阅读教材:
1、实验的目的:
教师简要介绍实验桌上的有关实验材料
洋葱鳞片叶、新鲜的黄瓜、清水、稀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以多媒体的展示,示范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并作简要说明。(学生动手环节,需巡视观察并及时进行知道纠正)
3、由小组合作完成,结合导学案,并把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绘图。(强调绘图步骤)
4、小组完成后,请同学总结回答。
5、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绘制简图(展示)。
6、学生整理实验桌和收好显微镜。
(四)课堂总结
学生整理实验桌以及清洁收显微镜;
学生完成技能训练中的测量与计算;
(五)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植物》教学设计11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们要告别妈妈开始新的生活。你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方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出示课题,齐读。
〈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
〈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
2、检查认读字词。处理“得”的两个读音(出示课件)
①指名读。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整体感知课文,在正确、流利的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与体验;处理字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三,赏读课文,入情悟趣
1、一生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牛,马,小鸟靠什么“四海为家”?指名发言。
〈通过抓重点词来理解课文内容。〉
师:植物的种子没长脚也没长翅膀,怎样才能离开妈妈四海为家呢?聪明的植物妈妈特别有办法。它们都有什么好办法呢?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
2、自己读2—5小节,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把它们的名字画在书上。
〈培养学生批画的能力〉
指名发言,板书:(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
(1)提问:你见过蒲公英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蒲公英图)。 它的样子象什么?(降落伞),这降落伞多美呀!有了它,蒲公英妈妈就能靠什么传播种子了? (板书:风吹)只要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能乘着风纷纷出发。 (课件演示这一动作)怎样理解“纷纷”呢? 想象一下,它们都会飞到哪儿呢?(再看课件,“降落伞”一个接一个出发的情景。)
〈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易于了解课文内容〉
师:蒲公英的孩子多快乐呀!你们美美地把这一节读出来。
(2)自由练读
(3)指导朗读。
〈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及朗读能力。〉
3、师:蒲公英妈妈的办法很棒,那么苍耳妈妈又为宝宝准备了什么呢?出示自学提示:(a,苍耳妈妈为孩子准备了什么?b,孩子还需要什么才能离开妈妈?)。自己读第三小节后,把答案画在书上。自学后指名发言。
“铠甲”是什么? 那课文中“带刺的铠甲”指的是什么? 把课前采集到的苍耳种子实物让学生摸一摸,体会苍耳布满刺的外壳。〈通过实物,使学生直观感知〉
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上它?(这样就容易挂住动物的皮毛。板书:动物皮毛带)(课件演示这一动作)。想象一下,苍耳宝宝挂在动物皮毛上怎么样就可以走到田野,山洼了。这个办法可真有趣!你认为怎样读更有趣就怎样读。
(1)自由练读;
(2)男女生比赛读。
4、师:石榴妈妈、豌豆妈妈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它们靠什么传播种子?石榴妈妈的胆子为什么那么大,小鸟把它的娃娃吃掉它都不怕?它怎么就落户安家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自己读;
(2 同桌交流;
(3)汇报;
板书:小鸟吃
豌豆宝宝离开妈妈时心情怎么样?读一读那句话。(课件演示豌豆宝宝离开妈妈的动作)看后回答:豌豆靠什么传播种子?(板书:太阳晒。)你们能通过朗读体会他们的活泼和快乐吗?
①指名读、评读;
②全班朗读;
5、小结:(指板书)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蒲公英妈妈靠风吹(自然),苍耳妈妈靠动物的皮毛带(动物),石榴妈妈靠小鸟吃(动物),豌豆妈妈靠太阳晒(自然)传播种子。
四,深化内容,拓展延伸。
l、植物传播种子只有这四种办法吗?大自然中的植物有很多种,我们怎样就能知道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第六节就告诉我们一个好方法。
①全班齐读第六小节;
②画出文中介绍的好方法;(仔细地观察)
2、植物妈妈还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 你知道什么?说一说。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3、介绍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红皮柳,加拿大杨树,凤仙花,喷瓜,樱桃,椰子)出示课件。
五,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过渡:植物妈妈的办法真有趣呀!它们的智慧可真了不起!让我们再用背诵的方式夸一夸她们吧!
指名分小节背诵(六人)
六、布置作业,积累知识。
1、查看课外资料,看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延伸课外,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以及探索自然的兴趣。〉
2、背诵课文。
学习效果评价:
1、评价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结果。(操作方式:小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2、评价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思考,认真阅读,通过教师讲解以及自己的思考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操作方式:教师评价。根据学习课文时的朗读,发言加以评价。)
3、评价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交流中要运用自己收集到的成果,达到和同学互相交流,汇报(操作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来给予评价。)
《植物》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2、观察植物外形,了解其生活环境,能将观察结果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知道其外形及生长方式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3、了解更多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3、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指导生活。
4、知道外来物种的引进有时会严重影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环境改变和经济损失。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教学难点
能利用语言描述水生植物外形及生长方式特点,能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1、有关池塘植物的挂图、课件。
2、种植了池塘水生植物的生态缸(瓶)、毛巾或卫生纸。
3、挺水植物标本。
4、供学生观察、实验的水生植物。
教学过程
1、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池塘中水生植物图片或播放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赏,然后回答:你从中看到了一些什么?关于池塘中的植物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提出研究问题:关于池塘中的植物,有什么问题你最希望了解?要了解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外形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2、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便于相互合作与交流,大家最好选择同一种植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大多数小组在教师带来的植物中选择了菱(也可以是别的植物),因此下面的观察就以观察菱来展开,各小组在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对植物器官逐个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
(3)各小组领取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
(4)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订正。
3、对假设作出推断与猜想。
(1)提出假设,让学生推断事实结论:把菱(也可以是别的水生植物)种在陆地上的土壤里,你认为它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观察记录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对假设作出合理推断。
(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4)老师布置课后实验任务。
4、应用与实践。
(1)有的物种在改变环境后不仅没有生长不良,反而大量生长繁殖,使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动物无法生存,甚至引起物种消亡,成为了具有极大危害的物种,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
提出问题:池塘里凤眼莲生长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引进外来物种引起生态灾难的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本地经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小结。
(2)课外或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家乡的池塘、水库、湖泊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生长方式与环境的关系,并作好相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