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万能

时间:2024-04-27 09:59:02 作者:皮皮侠 字数:52762字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下面是本站整理的7篇《优秀教学设计万能》,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教学设计 篇一

一、设计意图

跳绳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特别在学生中广为流传,而且跳绳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教学任务,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重点教材,是必须考核的项目,但该项目对于协调性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学会还是比较困难的。然而,一年级跳绳教学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忽视,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学,因此一年级就能跳得很好的学生并不多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正摇并脚跳短绳的方法和相关知识,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互助、协作、友爱的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从而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而很容易地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很好的内容。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技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少儿智力、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功能和肠胃功能。

三、学情分析

1、一年级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弹性较差,他们的骨路肌肉以及内脏器官发育不完善。对跳绳这一项目并不是很了解,少部分学生接触过跳绳。

2、学生在跳绳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手摇绳、脚跳跃等错误,对协调性较差的学生会出现手、脚配合错误。不仅如此,学生在教学中也可能会对跳绳产生厌烦心理。

3、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的会模仿跳的好的学生学习,有的会向老师询问,有的可能会放弃。

四、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在教师地引导下,学生能够愉快地进行学习,敢于表现自己。

运动技能目标:75%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并脚跳短绳的动作方法,并能将动作运用到其他活动中。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双脚连续跳发展学生腿部力量,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心理健康目标:敢于挑战自我,并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

社会适应目标:通过集体学习、互相观察与讨论,增进友谊,发扬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重难点

重点:双手正摇并脚跳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跳绳学习的常见错误,在本课教学中灵活安排了多样的练习方法,如徒手空绳练习、跳低台阶练习等等,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学习的课堂气氛,多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天地,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乐学、自学、勤学。通过观察跳得较好的同学,让其他学生思考得到启示,促使他们与同伴合作、帮助,有效的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成功感,给学生一种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获胜的开心和自豪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常见错误和解决办法

1、手摇绳错误。

有的小朋友摇绳时会将手内旋,或摇绳不连贯,或所用力量不均匀而造成摇绳间断。解决办法是一手并抓两绳头,一只手一只手的练习。老师可手把手――握着小朋友抓绳头的手一块摇,帮助学生找到感觉,熟悉绳性。用此种办法20%的学生初步能连贯跳起来。但要注意必须散开,以免被绳甩到。

2、脚跳跃错误。

初学跳绳的小朋友应以双脚并跳为佳。练习时请一个跳绳节奏较好的学生在中间摇绳跳,其他学生站在四周徒手模仿跟跳,练习并脚跳节奏。练习时要求学生紧盯跳绳,以找到感觉。还可以以一帮一,即一个会跳的学生带一个不会跳的同学一块跳。用此种方法15%左右的学生能初步连贯跳起来。

3、手、脚配合错误。

手快脚慢,手慢脚快,手、脚配合不够协调,是学生最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错误的解决办法有:

(1)跳空绳。学生左右手各持一绳,双手同时甩,双脚并跳。

(2)集体跳空绳。两个学生在场中间甩长绳,其他学生看绳双脚并跳。此方法比单人跳空绳效果好。十几个学生同时跳起落下,容易让学生掌握节奏。

(3)摇绳、跳跃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自己持绳,甩过头顶落地后停顿一拍,然后双脚轻跳过绳,同时双手将绳后拉。一个能熟练跳过后,连着跳两个,然后逐个增加。这种方法针对节奏感较差的学生效果较好,但易出现摇绳动作变形的现象。所以教学时应因人而异。

跳绳教材在小学体育课时中所占比重毕竟有限,要想让学生百分之百掌握跳绳技术,还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勤练,少数仍掌握不好的学生应及时与班主任、家长联络,请他们在课余、在家中进行辅助。

一、开始部分——时间:3分钟

(一)常规内容

组织:师生问好,宣布学习内容。

形式:四列横队。

要求:精神饱满,体委整队报告出勤人数。

(二)队列练习

踏步走,立定(一)齐步走,立定(三)跑步走,立定(五)。

组织:教师喊口令,统一指挥。

形式: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口号洪亮。

二、准备部分——时间8分钟

(一)一般性准备——时间:4分钟

内容:系列操《七彩阳光》。

组织:教师领做,学生喊口令。

要求:动作舒展,准确有力。

(二)专项准备——时间:4分钟

内容1、徒手跟着节奏跳,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跳。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四列体操队形。

要求:跳得要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时间26分钟

(一)单摇并脚跳——18分钟

动作方法:两手握绳的两端,并脚跳过由后向前摇转的绳(加一次垫跳或不加垫跳)连续做数次。

教学重点:双手正摇并脚跳。

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教学环节:

1、教师讲解示范握绳和掌握适宜长度并脚跳的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模仿。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方法。

2、按节奏徒手模仿跳绳动作。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按照在专项准备训练中已熟悉的节奏。

3、单手拿绳跳(左右手交替练习)。

次数:左右手各练习一次。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绳落地时双脚跳动。

4、两手各握一条对折绳的两端跳。

次数:练习一次。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5、并脚跳绳练习。

次数:练习一次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6、优秀学生展示。

组织:学生观察并加油鼓励,教师重点提示。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7、并脚绳再次练习。

次数:练习一次。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二)游戏:并脚跳比赛。

游戏方法:

1、10秒、20秒、30秒单位时间内跳绳比多。

2、一次性跳绳(失误为止)比多。

游戏组织:体操队形。

游戏要求:动作协调,速度快。

四、结束部分——时间:3分钟

(一)放松。

组织:教师领做。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全身心放松。

(二)小结本课师生再见。

预计最高心率:155次/分。

预计练习密度:35%-40%。

优秀教学设计万能 篇二

教材分析

这是本章的第2课题,在学习完课题1后学生对燃烧所需的条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节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的内容比较浅但知识面广,以介绍一些常识性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对上个课题中的燃烧将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能源及相关产品和利用的介绍则为学习下一个课题《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在第七单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进行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实验法、探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 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生由老师上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从身边的常识出发溶入情境当中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知识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者。

3、本节对天然气组成成分的探究是学生 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查找归类资料。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珍惜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长歌行》 篇三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教学设计 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11个,会写6个生字,认识心字底“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图文结合,理解词句意思,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并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课前收集有关小松鼠的资料(图片文字、音像等)。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

2、图文结合,理解词句意思,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能从我做起,从身做起。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录音磁带、生字卡片、课件图片等。

一、第一活动板块:激发学习动机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

画面一:

小松鼠。

画面二:

松鼠和松果(一组图文)配上悦耳的音乐以及简短的文字说明。

说明一: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说明二:

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松果香甜可口,好吃极了,可是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我们以后怎么办呢?

(学生听解说)

2、主体活动:

画面一: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画面二:

听了介绍后,你想到了什么?最想干什么?

3、巧妙过渡:

板书课题:松鼠和松果。

二、第二活动板块:总体感知课文

1、自由拼读课文。

2、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

字音→课文→纠正→交流

3、全班反馈:

(1)抽读生字词卡片。

(2)小组长整理组员的交流情况,反馈已知与未知:

①松鼠“聪明、活泼”你觉得呢?

②松鼠在摘松果时想起了什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③后来他们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

④学了课文,再来说说松鼠是多么的“聪明、活泼”的。

⑤你平常又是怎么做的呢?

4、想想你最喜欢文中哪一部分的描写,为什么?

三、第三活动板块:品读感悟

1、指导朗读:

采用引读的方式。

重点词句:

“学会了,高高兴兴,一个又一个,那么,眨眨眼睛”。

读出疑惑与担忧。

重点段4~6,指导读出活泼、向上,充满希望。

2、自由读。

3、同桌来当小老师,小啄木鸟,互相啄虫,治病。

4、齐读。

四、第四活动板块:总结延伸,画未来

多招人喜欢的小家伙呀!我发现咱们班也有许多可爱的小松鼠,你说他们在哪儿?哈哈,对了,就是你们,行动起来吧,可爱的小松鼠们,比比看,谁做得最好。咱们开始动手吧!以后的是什么样呢?咱们把它画出来吧!

第二课时

1、继续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并会书写6个生字。

一、复习检查

1、分组朗读课文。

2、师生交换读。

二、学习内容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学生独立分析字形,想想说话的方法。

3、汇报交流:

重点提示:

更、主、后、以、意、总。

4、用生字口头组词。

三、师示范,生临写

四、练习

读句子,把括号里的词放到句子中去:

1、松鼠走进大森林(高高兴兴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里长出了松鼠(高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鼠学会了摘松果(可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两课时。

1、学生准备:

⑴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 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

⑴ 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

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古名句,又在开头)

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

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作者写了陋室这些方面:

⑴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⑵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

⑶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3、引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写作背景)

引导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诵读全文,5分钟默写。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2、预习《爱莲说》。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爱莲说》,背诵并翻译。

2、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这首诗写的是文中“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二、整体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用“~~~~”划出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2、齐读课文,思考:莲的象征意义,应在学生品味、感悟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提升。再次点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读课文,研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注意掌握文言词: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小组讨论交流:

⑴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 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1、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导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在现实中,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三、指导学生背诵

1、全班齐读课文。

2、个人自由速读两遍。

3、全班背诵。

4、指明背诵。

四、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莲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文人墨客经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同时也成为书画者的心仪之物。

(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评析。)

播放老师搜集的优美图片,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课件播放配乐录象资料片《陋室铭》《爱莲说》,同学们根据图片齐声背诵课文。

五、作业

1、总结文言词“之”在本课中的几种用法。

2、默写《爱莲说》。

3、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参考资料

1、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2、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 “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3、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刘禹锡《陋室铬》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还有“诗豪”,当然如果算李贺呢,还有“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

《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 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我说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 “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

我想至少有两点变化,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现在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读了这个以后可能会有疑惑:是不是我事业的成功和我个人品格的修养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过来说,我只要强调我自己内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弃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就非得住一个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为高尚的人?也有这样的一种困惑。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这么来看:现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样,实际刘禹锡他也不是住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他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当的职位上。那么所谓“陋室”呢,也是一种相对而言。我想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说我既有一个高尚的情操、一个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时呢,我又有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发生了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呢?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情况下,我想住一个小房子,求得内心的安宁可能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5、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⑵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⑶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⑷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研读,体会特点;深读探究,领悟方法;归纳总结,感受文化;拓展延伸,迁移练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关于各地民居,如土楼和竹楼的图片;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2、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揭示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风俗各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2、出示民居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

3、简介中国民居(见附录)

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检查词语认读及理解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3、初步交流:

⑴交流阅读感受,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傍水而居。(或:绿色之家)

⑵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4、把握层次

⑴客家民居层次:

第一段(1):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第二段(2):详细介绍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

第三段(3):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

第四段(3):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⑵傣家竹楼层次:

第一段(1):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

第二段(2):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

第三段(3):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

第四段(4):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

第五段(5):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一、自读课文,复习导入

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2、交流:客家民居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傍水而居”。

二、合作研读,体会特点

1、划分小组,提出要求:

⑴分为“客家民居”组和“傣家竹楼”组。

⑵要求:先分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2、合作研读,完成表格:

⑴把“客家民居”组分为三个研读小组,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世界民居的奇葩——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⑵把“傣家竹楼”组分为三个研读小组,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傍水而居——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⑶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标注、整理归纳,最后填表格。各小组交流整理结果后,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3、全班交流,了解民居的特点。

⑴“客家民居”组的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小组研读成果,小组代表发言后,先本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再其他小组补充。

如:“客家民居”表格

世界民居的奇葩——客家民居

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⑵“傣家竹楼”组同样交流汇报。

四、深读探究,领悟方法

1、探究领悟——《客家民居》

⑴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⑵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特别坚固。)

⑶重点语句理解: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⑷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表达方法)

例如,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⑸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依据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2、探究领悟——《傣家竹楼》(方法同上)

重点语句理解:

①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②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五、归纳总结,感受文化

1、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2、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傣家竹楼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吉祥平安、团结和睦、家道兴旺)

3、总结表达方法: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4、归纳章旨: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说明文通过侧重描写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⒌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1986年4月12日开始至1991年4月25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23、普25、普26、普27,共发行21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拓展阅读: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见附录)

3、布置作业:(选其一)

①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②假如年是小导游,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也同样生动地把你喜欢的民居的特色和风情一一向旅客们介绍呢?请你写一篇导游瓷。

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民居特点:圆形、八卦布局、设防火墙

文化特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民居特点: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文化特征:团结和睦,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以上就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7篇《优秀教学设计万能》,能够帮助到您,是本站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