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领读计划 | 第三期结业证书颁发,十佳读者公布,优秀读后感展示~

时间:2024-06-29 17:25:41 作者: 字数:58407字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查达江

王维审老师的书,我读过不少。如《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让我看到了教育别样的风景;《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告诉我做一个精神明亮的老师;《做有故事的教育》启迪我做教育要有故事力;而《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是王维审老师的又一力作,该书分“教师专业理想的确定与实践”“教师专业实践的理解与改进”“教师专业阅读的路径与推动”“教师专业写作的发生与建设”“教师专业研究的实施与突围”五章,每章又分若干个小节来论述,理论和叙事相结合,相得益彰。读完这本书,我明白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需要打通三条通道,在生命的长河中努力奔跑,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

一、坚守专业的理想,修炼精神明亮的通道

什么是专业理想?王维审老师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是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状态的预设与期待,是对未来美好专业图景的构想与展望。对于教师而言,专业理想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建立了科学的专业理想,教师行动才会有源源不断地精神动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一开始也是满怀教育理想,坚守教育的良知,然而,走着走着,教育初心开始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职业倦怠随之而来,没有了目标意识和进取意识,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何方。那么如何破局?马克思·范梅南说:“只有教师实现教育性生存时,教师才会对职业产生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才会感受到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教育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要做一个精神明亮的老师,树立从明师到名师,再到良师专业发展图景的构想,修炼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专业理想。

教书二十余年,我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专业理想,从任教的第一天,我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让学生满意,家长肯定,学校放心的语文老师。为此,我不断地加强学习,向语文名家学习。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余映潮、李镇西、窦桂梅等,我大量阅读这些名师的教学案例,学习他们将教学理念落地的策略与方法,反复观摩他们的上课视频,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模仿和改进。因此,我的课堂充实、丰实、扎实,灵动、有趣,深得学生喜爱,教学成果显著。

回望二十余年做语文教师的历程,我上好语文课的初心仍未改变,用专业方法上好语文课,做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是我人生过往的修为所向,也是我履践致远的修行标尺。于我而言,语文教学既是专业的技术,也是长情的事业,更是一生的职业。

二、相信研究的力量,构建知行合一的通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引导每一个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以教学任务繁重为借口,不重视教育科研,认为教育科研高、大、尚,普通的一线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王维审老师就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由于王维审老师曾痴迷于故事与主题班会的融合,探索利用这故事来设计主题班会,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有一次,教育局组织班主任培训,要求他讲一讲这种班会课的设计策略,王维审老师一听傻眼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向别人介绍经验和成果,因为他当时只是在做,却不知道在做什么,更不能清晰地总结出方法、路径和意义。那一次的培训虽然很尴尬,但王维审老师下决心开始系统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研究。于是,他申请了课题,利用这一研究周期完成了“叙事型主题班会”的研究,实现了由实践到经验再到成果的跨越。可以说,王维审老师是教育科研的受益者,如果没有教育科研,他也不会成为叙事教育的倡导者。

如何让教育科研更接“地气”?明代王阳明在阐述其著名的“知行合一”时有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按照王阳明的说法,教育理论要还原和下沉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要打通“知行合一”的通道,让教育理论穿越教育现场,解决真实的教育问题。

成长不是来自低头的忙碌奔波,登高方能望远。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用教育研究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如此,方能解开思维之锁,解开心灵之锁。

三、养成读写的习惯,对接自我赋能的通道

阅读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无论哪个群体,无论何种职业,对于阅读的渴求大都如此。于教师而言,阅读除了精神上的意义,更具有成长上的价值。而写作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师的专业写作是帮助教师走向名师的关键力量,他可以让教师成为教育实践的总结者 和教学经验的输出者。王维审老师告诉我们,于教师而言,从平凡走向卓越,必须要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是自我赋能的通道。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与写是我的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并且这水不是死水,是常流常新的水。为此,我不断自我赋能,教学之余,我坚持阅读,每年阅读书籍不少于30本。对我而言,读书是我的爱好之一,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享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做班主任的乐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会想到一位智慧长者的谆谆告诫;读陶行知的演讲稿,我会聆听到一位教育家为新教育的呐喊;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会真切感受到他的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书籍都给我以成长的启示和思考,也丰富了精神世界,润泽了教育人生。而且我以身示范,也带动了学生的阅读,被教师苑.杂志铺评为2022“全国十佳校园阅读推广大使”。

我不仅勤于阅读,还乐于写作,笔耕不辍。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约50万字,在《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新班主任》《中小学班主任》《德育报》等CN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八十余篇。

“我要做一束火苗,点燃少年心中的希望,闪一点微光,让孩子青春的征途不迷茫。”教育路上,我以阅读、思考、写作的姿态给学生积极的示范,用温暖、踏实、从容的心境引领学生精神明亮。多年读写的体验,让我愈加用感激的心情看待这些文字,它们帮助我持久地保持职业的敏感度,对教育工作渐渐形成了细密入微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这份初心不至于让自己在庸俗的氛围里被时光匆匆抛下。

每个人的成功都会有自己的样子,但是,理想、实践、阅读、写作和研究,这些关键词所表达的,应该是教师成长可以借鉴与值得研究的——虽不能确保成功,但可以一直让你走在成长的路上,只要打通了它们之间的通道,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平凡走向卓越,在教育生涯的路途中,会遇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柳惠青

读完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心中涌动着无数感慨。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兼班主任,我深知教育职业的挑战与责任重大。这本书不仅为我指明了成长的方向,更为我的职业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导手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作为一名教师内心深处的自我修养与成长之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也在字里行间找到了自我提升的方向。书中强调了老师作为教育者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成长不仅是专业知识上的积累,更包括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书中提到的教师成长的五个方向——理想、实践、阅读、写作和研究,每一个都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特别是实践这一环节,让我深有感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挑战,如何将理论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王老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让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尝试和改进,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式。此外,书中关于写作的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平时更多是知识的传授者,很少有机会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和总结。王老师强调,写作是教师提升自我的关键。这让我意识到,通过记录教学日志、撰写教学反思等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更能深化对教学活动的理解,实现自我成长。《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这本书,不仅为我指明了教师成长的方向,更为我提供了实现成长的具体方法。它让我明白,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和创新。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会成长的教师的决心,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路径。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研究精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而应该成为学习的研究者,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领域。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更加关注教育研究,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作者提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在日常教学中,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的课堂行为和管理方式,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每当课堂上出现不如预期的情况时,我不再急于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试图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这种反思习惯使我能够从每次的教学经历中汲取教训,实现自我提升。

书中还提到了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与分享。在过去,我或许更多地将自己封闭在教室的小天地里,但现在我认识到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对于个人成长的巨大价值。这让我认识到,孤军奋战并不是教师成长的最佳方式。通过参加教研活动、观摩同行的课堂,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发和建议。我开始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同事们交流教学经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教育难题,这不仅丰富了我的教育视野,也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支持和鼓励的专业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支持,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方法分享给了他人。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极大地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尊重。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这一点提醒我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开始尝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进步。同时,我也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此外,《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还特别强调了教师情感的重要性。书中提到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动力。书中的例子让我明白,教师的积极情绪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消极情绪则可能抑制学生的积极性。我逐渐认识到,作为老师,我们的情绪和态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我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用爱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去面对每一次教学挑战。我相信,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责任感。教师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会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成长。一个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因此,教师需要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都要充满热情和正能量。

阅读《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之旅。它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也为我指明了成为一名更优秀教师的方向。我深知,成为一名会成长的老师的旅程永无止境,但我愿意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的是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点燃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火花,引领他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通过这些改变,我看到了班级氛围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明显提升。学生们更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些正面的变化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的成长,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更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不断学习和实践,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不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前行。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必须敏锐地捕捉时代的脉搏,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开始尝试将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融入我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和互动软件等多种方式接触英语,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跨学科的整合也是我关注的一个重点。英语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它更是一个工具,可以用来探索世界。因此,我尝试将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科学甚至艺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扩展他们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兴趣。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能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还帮助他们建立了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背景都不同,如何设计出能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成了我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实施差异化教学,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材料和任务。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我的备课负担,但看到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取得进步,感觉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我开始定期组织家长会,不仅分享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种家校合作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感到自己在教学中越来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也越来越能够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艺术。《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这本书如同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作为教师的成长之路,让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稳,也越走越远。

总结而言,《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是一本对我个人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书籍。它不仅增强了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实用的成长策略,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于个人成长的渴望。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自我施压,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独特的足迹,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继续践行书中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知,勇于实践创新,勤于反思总结,乐于团队合作,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用研究去提升自我。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我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会成长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读后感——李东炫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机遇。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塑造。王振刚老师的《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创新教育的大门。

1.书籍初探:创意实践是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虽然《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本专为小学教育设计的宝典,然而,其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却对中学教育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书中35个创意活动案例,从科学实验到艺术创作,从社会实践到生活技能,每一个案例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一次创新。王老师在书中强调,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中学教育中,这一理念同样适用。我们应当勉励学生推陈出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创意是这本书的灵魂。王老师通过一系列活动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绘制创意课程表”这一活动中,学生被鼓励运用美术知识,将枯燥的课程表转化为一件件艺术作品。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活动案例,让我对设计班级课程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中学,课程表的设计同样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设计课程表的过程中,需要分析自己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时间,这无疑对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次极大的提升。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是“亲近可爱的动物”。这个活动不仅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去往动物园,亲近自然,还要求他们观察、记录并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生存所需的生态环境。他们需要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包括不同物种的特征、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学生还可以选择适宜家养的宠物进行饲养,近距离详细观察。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他们可以利用这这些知识来进行更深入的自然探索。例如,生物课上学到的物种分类知识可以在这一活动中得到应用。

这个活动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观察和记录的层面,而是要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护动物和改善生态环境。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发起一个社区环保活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够锻炼他们的综合思考规划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爱心,在饲养宠物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感,培养责任感。

2.教学启示:创新思维与学科融合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创意实践活动,不仅培育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还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的真正意义远远超出了课本知识的传授。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需求。因此,教育应当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跨学科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它允许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可能需要运用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共同解决问题。

书中“阅读城市的地名”是一项深刻体现创新思维与学科融合的教育活动,它引导学生探索地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活动从教师的引导开始,鼓励学生收集城市中不同区域的地名,随后学生分组选择特定的地名进行深入研究。他们通过图书馆、互联网、访谈当地长者等途径搜集资料,学习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并整理归纳所收集到的内容。在分享阶段,学生们探讨地名的来源及其与历史事件、地理特征、社会变迁的关系,并尝试解读地名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最终,每组学生将研究成果以报告、海报、PPT等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受。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习到关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知识,还培养了探究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阅读城市的地名”活动将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巧妙融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城市空间和文化的认知,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充分体现了《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倡的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是未来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他们在尝试、探索、创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吸收知识,更是在不断地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的教学中,在现实的课程中,我们可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题,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比如,结合历史和艺术的课程,让学生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并尝试自己创作;或者结合科学和地理的课程,让学生研究气候变化对特定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育融合:创新中的文化传承

此书引发我思考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发展成长进程中所形成的稀世瑰宝,它包含了语言、艺术、习俗、信仰、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此书第二辑就着墨于“浸染传统文化”,选择围绕7个典型文化符号展开:童谣、节气、姓氏文化、书信、汉字、茶叶、中国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教育中,将其与创意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实际价值。

传统文化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内容。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和深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增强参与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了解传统文化,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新一代的参与和贡献。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传统文化,还能够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史、艺术、语言等,形成一个跨学科的学习环境。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多个学习领域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样的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多方面得到培养,如审美能力、道德素养、创新思维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不断探索和实践,致力于创造一个充满创意和挑战的学习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也需要进行自我提升,利用“忙里偷闲”的时间阅读像《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一般的优秀作品,有利于我们扩展视野,学习优秀教师的智慧。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教育实践,希望能帮助学生构建综合知识体系,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者和领导者。

《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谷建

《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读后感有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有幸阅读《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一书,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的真谛——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书中,王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将综合实践活动巧妙地融入日常,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深层含义。

王老师的实践策略令人赞叹,他以校园为课堂,从点滴小事着手,让学生在熟悉校园环境的同时,学会规划自我,培养责任感。无论是绘制课表,还是探索校训内涵,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规则与文化,激发了他们的归属感和感恩情怀。

王老师将综合实践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多元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同时,他还巧妙地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如汉字的魅力、古诗词的韵律,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尤为令人感动的是,王老师倡导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活智慧的引导。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生活,做生活中的观察者和创造者,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实践。

这本书不仅是我作为教师的启示录,也对家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鼓励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实践,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技能,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总之,《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本教育的实践手册,它以生活为载体,以智慧为引导,让我们在日常的点滴中发现教育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爱和智慧,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愿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灵感,将教育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成为生活的热爱者和创造者。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

阅读《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这本书,如同一场心灵的洗礼,深深地触动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追求。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揭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真谛,让我深感共鸣和启发。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教学技巧的提升,更是人格魅力的塑造和教育理念的深化。作为一个“会成长”的老师,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教育的热情,始终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观念,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以适应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

作者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启迪,而非灌输。这使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懂得如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环境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书中提到的“终身学习”理念,让我深感震撼。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对教育前沿的探索,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当我们自己不断学习,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让他们在我们的引导下茁壮成长。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它能帮助我们识别自身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的来说,《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启示。它让我明白,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引导者和榜样。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致力于成为一个会成长的教师,陪伴和引导我的学生们共同成长。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冯俊意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之前读了不少教师成长话题的书,如李镇西《自己培养自己》、吴非《致青年教师》、冯卫东《做一个成长型教师》、刘祥《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梁增红《自我赋能:教师的成长关键与修炼》、张祖庆《从课堂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12讲》等,感觉受益匪浅,从此有了更多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王维审老师这本《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更是开宗明义地主张教师要注重个人成长,并提出五项成长攻略:树立理想、坚持实践、开展阅读、善于写作和开展研究,整本书也围绕这五大方面来展开。这实际上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是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必经之路。

成长反思

掩卷深思,我不仅再次思索自己:虽然教书已逾二十年,但我真的有成长吗?特别是最近这几年,我读了好些教育教学著作,包括教师成长的书籍,不断反思自身,也曾迷惘并坚持着,努力追寻继续前行的方向和道路。虽然在工作业绩和个人成就上,也许我未能取得算得上很好的成果,但正如王维审老师所说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优化认知的过程”,我对教育的理解逐渐从懵懂无知和狭隘愚笨挣扎着走了出来,现在愈来愈清醒地坚守这样的认知:人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工具,要做人的教育。对此,我自认为经过了多年的教育实践和阅读思考,自己已有了思想上的一点成长和在实践中坚定走自认为正确的路,不盲从,不内卷,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诚如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说的“凝视自身就是反思自身,唯有如此,真正的学习之路与成长之路才开启。”

王老师书名中的“会成长”,正如他在书中解释的就是“愿意成长”“懂得成长”,读完全书,我认为还有“主动成长”“能成长”的意思。王老师说:“我一直认为,教师的成长是基于自觉和自愿的自主行为,是由内而外的自我努力。”是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成长的意愿和想法,“首先得自己承认不足并愿意成长”,不然其他的一切无从谈起。但现实中,有多少教师“教书一年,重复三十年”?一不小心,教师的个人成长便过早地停滞了,随之而来的正是职业倦怠乃至沉沦。对此,我们理应保持足够的自我警觉和反省。跟学生的成长变化一样,教师也只有不断地成长,才有可能不断开拓自身教育的新境地和新境界,不然很难跟上时代步伐,算不上是合格的教师。

成长途径

至于教师应如何成长,发展自我,其实并没有什么奥秘可言。实际上,王维审老师书中提到的五项成长攻略可谓是教师成长指南,跟其他专家的欲言又止不同,王老师是旗帜鲜明地主张教师按照五项攻略来做,直至教师发展从“专业化”到“品牌化”的跨越。在后记中,他再一次指出:“理想会给予我们足够的压力,实践、阅读、写作和研究就是有效的方法。”当中,教育理想是第一位的。王老师认为,“自我满足是人生的死海”,所以,一个教师,当然要有教育的理想,永不满足于教育的当前,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理应着眼于未来。吴非老师也认为,教育是理想的事业,教师要富有理想,没有了教育理想教师就真的成了教书匠。

值得警惕的是,“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可惜有的还没来得及点亮。”王老师为此惋惜不已,屡屡告诫我们。每一个教师也要多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曾有过的教育理想和梦想还在吗?走着走着,我们是否就走迷失了。如果教育的初心还在,或许一切都还来得及。

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和名师都极力主张教师要阅读和写作,这是教师走向优秀的重要发展双驱,张祖庆老师说:“只要有时间,我要么读书,要么写作。”但事实是,这样的道理也是知易行难,有多少教师因各种理由和借口而无法真正做到勤于阅读,遑论写作了。以笔者为例,之前也是经常以工作忙没时间而疏于阅读和写作,在这几年才稍微得到改观,我的体会就是:时间靠挤,开始读了就有时间阅读,开始写了就会慢慢越写越好越写越多,直至发表。最近这几年,笔者也在一些期刊上发表过一些教育教学类文章,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喜悦,收获着自身成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至于教育研究,这也是笔者当前非常欠缺的,今后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只有少数人才会走上研究寻道之路”,王老师现身说法,“我就是研究的受益者。”很多教育专家都是由研究才攀上自身的专业顶峰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虽然也确实很难。王老师在书中不厌其烦地介绍教育研究的方法、路径,并以自己的研究为例,详详尽尽,娓娓道来,可谓用心良苦,师心可鉴。

成长意义

王老师这本书详实可观,生动可读,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全面且可行的发展方略,有心的教师只要按照此攻略踏踏实实去做,也一定可以很好成长起来。此外,我个人觉得此书最打动我的是王老师多以自身经历示范来讲,让我通过此书“看见”了后面大写的“人”,这是王老师的个人成长史,其成长经验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且感动着读者。王老师讲述了自身曾经走过“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从不轻易放弃,阅读曾多次拯救了他,“是阅读,让我逼仄的童年生活有了一丝亮光,有了快乐的理由;是阅读,让我不堪的教育生活有了力量的支撑,有了可以继续下去的勇气。”有了这样可贵的品质,一个人无论做什么,焉能不会走向正面成长走向人生的成功?记忆中这样的阅读,还可以在王开东、冯卫东、张祖庆、梁增红、杨林柯等老师书中遇到,名师们的个人成长史对我们有着更大的启发,感动着我们,也会为我们的成长增添许多人性的力量。

其实,教师是人,名师也是人,学生也是人,师生的成长就是人的成长,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人的精神,这也必将感动人、鼓舞人,最终改变人。阅读个人成长史,也是人与人的对话,我不知他人如何,我自己总觉得可以从阅读中汲取个人成长的力量。这是阅读最大的意义,也是对成长的意义。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面对和陪伴学生的成长,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如此教师自身岂能不再“成长”?更何况,大家都认为教育就是一场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王维审老师在书中指出:“为自己的成长赋能,是每一个人的觉醒和觉悟。”杨林柯老师说:“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愿我们都“做一个会成长的教师”,享受成长带来的喜悦,努力从平凡走向优秀,追寻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幸福。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邓杨薇

“成长”是一个人生命中绕不开的话题,从呱呱落地到因故离开,我们降临在这世间所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而这一步步或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脚印,就是成长。教师,是我从内心出发想要追求的一份事业,是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在这片纯净且闪耀着太阳光辉的小小天地里,我犹如一条飞鱼,勇往直前。但有时候,我也会变成那一只蜗牛,慢慢前进。

我毕业于师范院校,大学四年接受了许多除汉语言文学以外的心理学、教育学、信息学等内容的教育。当我满怀希望踏上三尺讲台,我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原来真实的教学生活中,老师们会像陀螺一样旋转,可并没有在日复一日的锻炼中有所精进。偶尔,我会感到迷茫与无可奈何,每天都陷入劳累的精神困境。然而,教育的幸福感却慢慢消失。直到遇见这本《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阅读以后,感觉死气沉沉的心,仿佛又活了过来。原来,我的教育痛苦来源于作茧自缚,来源于我对专业学习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的认知更多是原地踏步,或者围绕着别人的想法展开。可,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我自己。通过本书阅读可知,教师要想逐步实现“成长”这一命题,就像科研工作者一样,需耐得住冷板凳,善于打磨身上的“专业”,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实践、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研究。专业理想是走进这一行的初衷,它既是敲门砖,也是帮助我们持续保持热情的催化剂。专业实践则强调要善于改进认知中存在的内容偏差,渐渐提升自己的教育视野。专业阅读则为我们介绍了阅读带来的好处,特别是新手教师能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启发。专业写作则是把日常中积累的,稀松平常的内容转化为书面表达,以便更好地回顾教育历程的喜怒哀乐。专业研究则指向课题写作方面的指导。课题是基于问题出发的教学实践,其目标指向教学领域的优化,故而是教师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不容忽视。

“每个人的成功都会有自己的样子。但是,理想、实践、阅读、写作和研究,这些关键词所表达的,应该是教师成长可以借鉴与值得研究的——虽不能确保成功,但可以一直让你走在成长的路上。”王维审老师如是说。很喜欢其中的第一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可以模仿优秀他人,可绝不可能成为完全一模一样的存在。当舞台的灯光暂时没有打在理想的头顶时,作为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宽专业疆域。毕竟,唯有“专业人士”,才能长盛不衰,不像星星般坠落,而是如太阳般永远发光,照亮每一朵花成长的路。

——写于佛山市南海区,夜晚,微风,明月。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李英瑛

“成长应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我在刘波老师的《教师成长力修炼》摘录到的句子。近日我在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里又捕捉到了这样的句子:成长是一个不断优化认知的过程——从否定“曾经的最优认知”开始,在获得“新的最优认知”后出发。周而复始,去而复来。我们每天的日子周而复始,去而复来, 我们的教学是否也仅仅是一成不变地重复呢?如果是这样,那可真的太可怕了。

当夏日的微风轻拂过书页,“实践容易,生动的实践却很不容易。”映入我的眼帘,我的脑海里那些曾经的画面也随之袭来。

户外课堂:

“快,你们来看,这边的蓝色小花像钻石,又像春天的眼睛!”“哇,密密层层,真好看!”同学们啧啧赞叹道。春天是个诗情画意的季节,草木生长,花朵簇簇,这么富有生机的景色怎能辜负?前几日我就有想带他们外出上课的冲动,今早上《绿》时只是浅浅试探了下:“我们走出教室,在教室外上一堂课咋样?”孩子们眼里闪动的光瞬间点燃了我,于是就有了一堂特殊的语文课。

活动共分为五个环节:忆春。看着一个个高高举起的小手,你大抵就能想象到孩子们是多么享受在户外答题的时光了吧!寻春。校园里的一花一草成了孩子们眼里不能错过的风景,樱桃李、垂丝海棠、阿拉伯婆婆纳……这些原本不认识的花,在户外的大背景,在老师的解说下,多了一份别样的感受;聊春。我说一句春意盎然,你接一句鸟语花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在盼望声中信手拈来;享春。最近新学的诗歌单元其中有一项综合实践作业:搜集喜欢的现代诗。此情此境,户外的诗歌分享尤为合适,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诗的世界。写春,当孩子们经历了前四个环节之后,最后一步写春天的诗则是水到渠成。一个个深思的模样,一张张舒展的笑颜便是最好的见证。

竞赛赋能:

针对有些同学不能熟练系鞋带,特在班级开展系鞋带大赛。通知一经发出,大家课下争分夺秒地学习,只见不会系的同学虚心地向熟练的同学进行请教:或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或侧耳倾听“老师”的每一句讲解,总之,竞赛成功为每一位学生赋能,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团结合作交流,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项生活基本技能,后续在《我学会了___________》习作的表达中更是娓娓道来,行云流水。果然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鸿雁传书:

习作《写一封信》,教会写信格式不难,写出信的内容也不难,难就难在是不是真的需要写这封信?是否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是否有真实的写作对象,基于此,笔者班级和陕西龙岗学校的班级成功结对,开展了一场鸿雁传书的书信活动。因为有了真实的写作情境和写作对象,学生明显对习作的格式更加考究,写作的内容更加重视,在你来我往的书信传递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写作水平,也对当地风土人情有了一定了解。这是我们表面看到的,其实还有很多隐性的价值,比如笔友间的友情加深了,笔友间形成了互相追赶,互帮互促的势头;每次回信时认真投入的专注劲以及每次对自己信纸和信封的美化修饰等,如此不仅仅是在写信,不仅仅是学习文字表达,还涵养了高雅情趣,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

成长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孩子的成长是,老师的成长亦是。这些实践活动都是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并尝试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明显能感受到学生和平时课堂里的对话有所不同,明显能感觉到他们有了期待,就拿鸿雁传书来说,这一尝试让平时不愿动笔、不认真书写的同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这难道不应该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在这种温馨画面的推动下,我继续尝试着:

语文的学习绝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它的外延是丰富的、多元的。以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例,第6单元的语文要素学写批注,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我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初便设计了“漂流日记”这样的作业。具体操作如下:将班级45人自由分成9个小队,每组5名成员,周一到周五由队长开始轮流,每天1人。写好后第二天送给我批阅,然后发下去队内传阅。和之前的两个版本一比较,学生普遍喜欢这一版本,不仅不需要每天写一篇日记,还可以欣赏别人写的内容。当然这一版本有个要求:传阅时可以仿照我的样子写一写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实施下来整体还不错。每队都兴致盎然地准备着,漂流着。有时是吐槽生活,有时是及时记录身边的新发现。起步阶段有兴趣才行。这个阶段写欣赏日记后的感受对孩子来说亦是新鲜的,虽说有些仅局限于对日记的内容提出疑问或者对有些观点持赞同的态度,但这些都是最新鲜最真实的感受,谁都替代不了。在我看来,这是最自然的批注,最不能忘怀的感受。比对维金斯的理解六侧面中的观点: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我觉得我们班进行的漂流日记正是逐步从解释、阐明渐渐向应用、洞察迈进,进而最终形成自知。回望开展漂流日记的初衷,四年级第一学期的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学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四年级第二学期的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深深浅浅中渐渐明晰。

实践下的语文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以近期开展的“跳蚤书市”为例,学生从活动策划、宣传海报、营销方式、场地布置进行了一次全身心地投入,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淘到好书的快乐,更有活动体验的真实感受,反思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便是智育的体现;营销时既要考虑卖出书本,又要兼顾到买家心理,设置抽奖环节,且惊喜多多,这是德育的体现;场地布置、现场营销是劳动教育和体育的展示;宣传海报、抽奖盒等都是美育的秀场。如此,学生既在实践中感知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又能在五育融合中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教育实践的生动性——能够点燃学生的生命,沸腾而热烈。具体来说,生动的实践应该是有趣的、温暖的、可以被欢喜着接受的,生动的实践应该是有力的、能驱动的、促使欣欣然成长的。读到这里,我不禁嘴角上扬,所谓共鸣就是我心里所想,你恰恰能呈现在我面前,于是我一旦读到便心生欢喜,为之称赞。欣喜的同时也深感自己的局限性,因为这当中的很多设想有些是一时兴起,有些是不断改良,我还会有多少这样的点子呢?我又会怎样不断地去尝试并创新呢?读了这本书,我知道我唯有不断成长,生动的实践来源于自身持续不断的追求。只有自己通过不断地进行专业阅读、利用写作梳理反刍、借助课题踏实研究我方能带来那些有趣的、温暖的、能抵达人心灵的实践。

这本书共有5个维度:确立专业理想、改进专业实践、开展专业阅读、善于专业写作以及实施专业研究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完整体系。初入职场者该读,你会更有使命感;职业倦怠期该读,你会更有方向感;孜孜以求者该读,你会更有前行的动力。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宋培育

今年的读书节前后,无意中看到“中小学班主任”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一篇名师领读计划的文章,里面有王维审老师所著的《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便立即下单阅读学习。这是一本关于教育和教师个人成长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如何不断学习、自我提升以及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教师这一职业如何持续精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一、目标引领,纵深努力

书的开篇提到一个马和驴的故事:“我们跨过的距离其实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天行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有一个遥远的目标,而你一直围着磨盘打转,所以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同样都是教师,从事同样的工作,优秀的老师能领略到更多教育的美好,有的老师虽兢兢业业,但依然没有突出的发展,甚至早早出现职业倦怠。只有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和个人成长方面才能更具精进性,才能避免循环、低效的重复性工作。

二、及时反思,复盘思维

书中提到的“反思性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结果的反思,更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三、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书中还强调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需要与其他教师共同合作,共同进步。通过交流和合作,教师可以学习到其他教师的优点,吸收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我们的身边不乏资深、优秀的教师,也每年都有新进教师,我们既要学习资深教师们在应对教育教学问题中的经验,也要学习年轻教师们对工作热情的态度和天马行空的思想,让自己汲取各样营养。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进行自我反思,与学生互动,培养情感智慧。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会成长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朱玮珺

读《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有感

《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一书,从班级组建到形成的全过程,都用一堂堂真实且具体的课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作为副班的我,更加了解了每一个良好的班级体的形成背后都灌注了非常多的班主任们的心血。学生每一个好习惯的习得,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老师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认真专研教育教学,将班会课用到实处,关注到每一个细节才能达到的。

以往理解中的班会主题活动,多以“融入美丽校内”版块的内容为主,但通过阅读后,发现主题班会的内容还可以更广,如浸染传统文化中会带学生领略不同的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并能在学生的内心播种不同兴趣的种子。本学期,正好也开设了集邮兴趣课,从书中介绍的一个课例中寻找到了教学的灵感,如将阅读与邮品结合,根据所阅读书集的主题,进行邮品的设计。之前,兴趣课多以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不同学生感兴趣的邮品为主。通过阅读,计划之后的教学,可以尝试结合校图书馆书籍,鼓励学生在借阅相关书籍后,再创作,为创作提供灵感。而在“感受中国年文化”课例的阅读中,让我想到了目前与伙伴们正在思考与实践的一个跨学科项目——《我们是传统节日推广官》,将节日与语文古诗词结合,也可以通过与劳动课程结合、阅读探寻不同作家笔下的节日等,使教学过程更加的充实。

本书的三~五个版块,则与道德与法制课、探究课的内容息息相关,一节节主题班会课,打通了各个学科。王老师的课例详细,值得学习与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

读《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有感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一书中,强调了成长需要转变。转变的两种途径有:“雕琢”和“凿井”。“雕琢”是不停张变与修正;“凿井”则是形成属于坚守、凝练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其中一则教学案例深深触动为我,里面以看病举例,治病不除根,除了要付出更多看病的时间与精力外,还会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直到不可救药。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平时也会像其他同事交流与请教,有时也会出现越交流越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书中作者写教学日记值得我学习,先把事件自己梳理清楚,在梳理后可能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发现问题后,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就借助学生的力量一起探讨班级管理之道。做到课堂上解决的事情,需要课后教育行动赢得心理和时间上的准备。唯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化解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回报。

书中除了讲解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突发事件,在日常教学设计中也给了我不少启示,对于题型的设计需要反复推敲,关注教学例题与习题的区别,做到例题更具示范性,习题更具实践性。在教育的路上,学会阅读,能从阅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成长的表现。最近正好在课例与案例的区别,以及如何写好课例或案例中犯难,从这本书中我也找到了答案,只要在日常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就能发现许多故事。而之前在发现故事后,多以记在心里为主,通过阅读,了解到更好的方法是将遇到的故事记录下来,只有通过坚持的记录,才能做到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读后感——陈福海

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这样一本顺应时代潮流的书籍,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创意实践平台,还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这本书的结构清晰,内容分为五辑,每一辑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包括校园生活、传统文化、家庭生活、社会体验以及城市探索。这样的编排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多个维度中体验和学习,从而更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每个主题下都设计了一系列精心构思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不仅停留在理论指导的层面,它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每一个活动都详细说明了实施步骤,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试错、反思和进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除了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这本书还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更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挑战。这些品质和能力正是21世纪的学生所必需的。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此外,这本书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学会了如何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都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活动设计具有非常好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作者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需求,使得这本书不仅适用于特定的地区或学校,更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环境。这种普遍性和适用性无疑增加了这本书的价值和影响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和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活动指南,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学生内心深处的潜能和创造力。通过阅读和实践这本书中的内容,我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自己。

总的来说,《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本极具创意和实用性的书籍。它成功地将创意思维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本书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宝贵资源,更是学生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良师益友。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关注学生成长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