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解读
本题为材料作文,文字简洁,只有两句话组成。前一句陈述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后一句话锋一转,“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引到思考的层面,材料以问号作结,并没有给任何倾向性的暗示,再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调动自己独特的体察经验,进而进行个性化写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暗合了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思考的着力点可以有三层,一是围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当下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与答案”“多与少”等充满思辨性的思考。这是最基础的思考层面,需要厘清: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解决了哪些问题?给出的是什么样的答案?什么样的问题减少了?什么样的问题增多了?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有序的思考不难得出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处理知识、技术相关问题上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可能会产生“人脑是否退化““AI 产生的作品是否有艺术价值”“是否违反道德或者法制”等价值、伦理、法制以及人类发展等隐形层面的问题。二是透过这一情景联想到更多发展带来的思辨性的更深层的问题,随着科技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逐渐涉入人类生活、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众多领域,科技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发挥正效应之外,是否还激发出新的问题,甚至危机? 比如“得与失”“便捷与伦理“进与退”“快与慢”“价值与虚无”,等等,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第三,是对发展的哲学层面上的审视。新科技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在解决上一阶段问题的同时,也往往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何理性看待和运用新事物,以及产生的新问题,需要青年学生认真思考。
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文体,既可以写成回应时代发展之问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一篇独具感触的记叙文,有自已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即可。
参考立意
1.人工智能,便利与牺牲的天平
2.警惕科技的另一面
3.面对新科技,会用还会弃用
4.既要得之东隅,又不能失之桑榆
5.问题越来越少
标题示例:万物互联换“芯脑”,科技进步问题少
6.问题越来越多
标题示例:鲸落万物生,问题显文明
7.问题无所谓多少,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标题示例: 横看成岭侧成峰,看山不同山自同
金句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一《中庸》
3.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一一朱熹
4.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
5.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一一刘开
6.有的人制造问题的本领,远比他解决的多。这种人最好做敌人,别来做朋友。一一李敖
7.生活中没有小事,每一件事都是值得思考的大事。生活需要认真思考,也值得认真思考。一一撒贝宁
8.智能社会的新型“巨婴” ;信息时代的“被投喂者”;只图轻松、刺激感官的“娱乐至死”;无法甄别取舍信息的“乌合之众”。
9.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不要被 AI 时代的热闹纷繁所迷惑,要以慧眼看到隐藏其后的真相。
10.内事不决问张昭(百度),外事不决问周瑜(谷歌)。
11.从问题中发现机遇,从问题中看到空间,从问题中挖掘潜力。
12.发现问题是水平,直面问题是担当,解决问题是本领。
13.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歌德
14.人并不是生来解决宇宙的问题,而是要找出他要作什么,并在自己了解的范围内遏制自己。一一歌德
15.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一一萧伯纳
16.屠龙者终成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尼采
17.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一爱因斯坦
18.如果你的工具只有一柄铁锤,你就可能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铁钉。一一马斯乐
19.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费尔巴哈
20.尽管我们用判断力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而不是才智。一一沃勒。
21.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一一巴尔扎克
22.光天化日之下的巨大身躯,必然会带出同样巨大的阴影。一一余秋雨
23.马能看到什么,是人决定的。一一电影《封神榜》
24.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一一林语堂
25.我们从正面与反面看,便可知作文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 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浮游无着不可征验的话;从态度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十分卑鄙的样子。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一一叶圣陶
典型事例
1.两则最新消息:5 月中下旬,“萝卜快跑”(百度主导,马斯克入局) 在武汉投入1000辆无人网约车,据称其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 1/14;路透社报道,三个90后创立的人工智能独角兽 Cohere,获英伟达等投资 4.5 亿美金,估值达 50 亿美元。
2.各种学习机热销、各类搜题程序火爆,其背后是孩子懒于动脑、获取答案的路径依赖。
4.“奶头乐理论”:为了安抚一批“被遗弃”的人,避免矛盾激化,大批量制造“奶头”一一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刺激感官的产品 (比如网络娱乐、肥皂剧、短视频、网络暴力游戏),填充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消解各类不满情绪,使其沉浸在吮吸奶嘴般的“快乐”中,逐渐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5.智能社会的新型“巨婴”; 信息时代的“被投喂者”;只图轻松、刺激感官的“娱乐至死”;无法甄别取舍信息的“乌合之众”。
6.收费员下岗后痛哭: 我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流水线工人、传统编导、文字从业者、建筑设计师、会计师、一线教师都感受凛冬将至的寒意,大量人员失业或为时不远。
7.智能技术帮助警察办案,但也在训练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
8.前方科技高能预警,创新我要做主一一科技工作者,刘昌儒,28 岁。7 年前,刘昌儒观看了科幻电影《安德的游戏》,“太空空间站”这样的概念于他还只属于电影;2 年前,观看《流浪地球》时,他俨然已成为剧中人。28 岁,上班 4 年,在大咖云集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刘昌儒履历不突出,但他敢于发问质疑,保持探索精袖,成为所属领域的佼佼者。
9.AI 时代,同样需要艰苦奋斗,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大上”的北斗卫星的研发过程就是如此。它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正在赋能各个行业,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导航”。据了解,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气象预报等领域。“中国北斗”正成为“世界北斗”。
10.有质疑能力,有批判性思维,比能记住多少知识重要一万倍。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
11.中国科学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大学生为何缺乏质疑精神》的时评。据调查数据,“985 工程”院校学生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有超过 20%的中国大学生选择“从未”,而选择这一选项的美国大学生只有 3%;只有 10%的中国学生选择“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而选择这一选项的美国大学生约为63%。
精彩语段
1.百度百科常常出错,文心一言具有浓浓的机器味……网上得来终觉浅,别人的大脑毕竟不能代替自己的大脑,如果放弃个人思考,我们作为“活人”的主体性如何体现?(侯桂新)
2.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政治学》所言,正是人类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所以人不同于动物,人与动物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的思维已经严重被控制。被谁控制了?被机器人控制了,被大数据控制了。于是我们不需要思维,有计算机替我思维。而且,计算机思维出来的产品,我们都认为是正确无误的。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是找计算机,于是我们就这样“被你征服”,就这样心甘情愿“被你控制”了。人的思维不再具有主体性,而是被严重控制了的思维。(阮思余)
3.人工智能为文化赋能,激活传统的活力。君可见,万顷沙漠之中,樊锦诗青丝换白发,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将敦煌莫高窟的灿烂呈诸世人眼前;君可见,奇妙端午夜,曼妙的少女依托 5G、AR 技术将《唐官夜宴》中的大唐盛世变得可感可知;君可见,“晋侯鸟尊”借助 3D 技术和数字讲解员,将三千年前的三晋文明从尘封的历史中唤回。由此观之,人工智能帮助传统文化解决了与时代交融的难题,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生机。(黄艺华)
4.譬如AI换脸的网络诈骗、自动驾驶的安全隐患、AI生成带来的“有图无真相”的困境……人工智能是人类进步的产物,那么人类又如何与自身的产物相处呢?荀子有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如何正确运用人工智能是这个时代无法逃避的命题,因为当今时代的问题症候不在于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而在于人类像人工智能一样思考。(黄艺华)
5.巧合的是,王逸的《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天问》有这样一条评论:“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而成为’天问’”。但是,虽然在他作此评论的时候,在屈原写作《天问》的时候,不问“天”的原因可能只是没有神明,没有“天尊”可供叩问,但当我们真的有可以问的“天”,有人造的“神”的时候,我们依然不能寄希望于问题会在“天”的帮助下越来越少,乃至于无一一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问题从来并非出自天问,而是出自人问。(骆楷琪)
6.屠呦呦朝乾夕惕,翻阅万卷古籍,才觅得治疗疟疾的玄机;君可见,“外卖诗人”王计兵,以不辍的阅读淬炼出逃离苦难的真谛。倘若他们没有躬身溯源,又怎能在过程中摸索前行?由此观之,我们应时时警惕“温水煮青蛙”的困局,勿让快餐式的“AI”答案剥夺了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失去了求问若渴的好奇心。(叶沛琪)
7.AI 时代人人都是工具,人人都被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我们是安全的,我们是透明的,我们是被各信息狂轰乱炸的,时代的车轮在我们身上碾下了深深的烙印,数据的洪流漫过了我们的头顶。领头者欢呼,但我偶尔会听到被科技洪流遗忘在后的底层劳动者们辗转反侧时的一声叹,在 AI 屏障前的一缕愁。……水利万物而不争,汹涌时它是洪水,舒缓时它是生命之源,所有的发展应站在人的角度,我们应顺应时代,不抗拒不逃避,进一步接纳,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取其尖锐而不伤己身。(易星璨 )
8.Chat GPT 取代的是马还是马车夫?算法会控制你还是解放你?人类的未来是不是马斯克的星辰大海?新技术带来的是元宇宙的美梦还是潘多拉的魔咒? 惑与不惑永远在刷新边界,行动是穿越的唯一途径。越是目眩神迷,越要抱朴守一,在沧海桑田中守护方寸安宁殊为珍贵。一一《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优秀例文
问无止境,向“新”而行
文/姜瑶
作家托马斯费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指出:“科技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数字鸿沟,实现了数字世界的“人人平等’。”当下,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崛起,不可否认的是,你我似乎都成为了信息世界的主人: 轻点鼠标,便能获取丰富的知识;一句指令,便能听到智能的回答。
无疑,技术的进步加快了“答案”的到来,也带来了生活的便捷。
但是,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能带来“问题”的减少吗?对此,我有三点思考。
新技术一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会加速问题的解决。
基于海量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智能交通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等优化了城市运营和资源利用效率,解决了城市安全管理的问题;通过区块链等技术领域的运用,智能合约、去中心化的自治决策等,加快了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协同教育行业进行探索和创新,智能化学习系统、辅助教学工具等,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工业生产、医疗服务、电子商务、科学研究、文化娱乐互联网的应用确已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问题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而得到解决。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让技术作为辅助人类前行的工具,为问题的解决注入持续不断的助推力。
新问题一一技术的进步也必然带来新问题的产生。
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再到人工智能的崛起,每一步的跨越都伴随着对新问题的探索和解答。展望未来,我们也不能不思考和担忧技术带来的巨大风险: 技术壁垒可能会造成社会不平等的局面、大量涉及隐私的数据可能会给用户安全带来威胁、部分工作为人工智能所取代可能会导致大量失业、过分依赖数字智能的研究和分析可能会降低人类的智慧与能力……这些问题也将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成为人们面临的新挑战。
“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人类跨越通往未来的现代化门槛,也能让人类深陷无尽的危机泥潭。”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不得不应对新的问题、攻克新的难关,从而使科技得到正确有益的使用。
新课题一一问题的多与少,取决于人,而非技术哲学家。
韦伯曾说:“科学永远无法回答: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值得’的,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生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也许可以给出最优的‘方案’,但永远无法教给我们一个最优的‘选择’。”所以,不管互联网如何普及,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作为被人类所支配和使用的工具,技术本身并不能代替人类选择问题、提出问题,它所产生的现实影响,归根究底,还是取决于人的引导和应用。人们的追求与进步,带来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也带来了人们新一轮的追求与进步。在这交替更迭之间,怎么界定技术需求与发展的边界,如何达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平衡,或许就成了青年一代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新技术,自当为我所用、善作善成;
新问题,自当辩证看待、迎难攻坚;
新课题,自当上下求索,久久为功。
当代青年需永葆对知识的孜孜追求和对真理的无尽思考,把一次次探问凝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国家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焚膏继暑答众生 皓首穷经问苍穹
文/朱篮玉
翻开历史漫漫长卷,仰望人类群星闪耀之时。千千万万个振聋发聩的疑问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屈原在泪罗江畔仰天长啸发出《天问》,当毛泽东驻立橘子洲头意气风发道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你我面对动荡不安的战争局势打心自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无数的问题汇聚成无穷的力量,像一把利刃劈开愚昧迷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的探索边界也在扩大,人类对世界的问题也必将越来越多。海底埋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奥秘?月球面纱下隐藏着怎样的真容?吾辈青年怀揣着对未知探索的热忱一一焚膏继暑答众生,皓首穷经问苍穹!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疑问是叩响未知的第一把钥匙。
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每个人便开启了独属于自己的单向旅程。第一次开口说话,第一次蹒跚前行。我们带着对世界的好奇疑问,与周遭产生了奇妙的联系。疑问的本质是对未知强烈的探索欲。古今中外的神话传中关于山川、大地、海洋、群星的记载数不胜数。太阳为何东升西落?草木为何春茂秋枯?不同种族的祖先用不同的传说给予的回答。即便在今天看来这些回答大多是无稽之谈,显得略微可笑。我们却无法否认这是古人智慧的象征,在有限的认知内对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释。今人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新的答案,或许未来我们的答案也会被推翻。同样的问题,不同时代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凝视那一轮皎月,千载年不过弹指一挥间。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答案是声震人间的第一道春雷。
王阳明于山洞中枯坐悟道,终窥得知行合一之天机。他用自己呕心沥血得来的答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士大夫。周恩来在人海中慷慨大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用自己的答案驱散了青年人前路上的阴霾。这些答案是惊天动地的第一声春雷,是茫茫海上的灯塔,是东方破晓的第一缕霞光。这些伟大的人类先驱,用自己的答案警醒愚昧的世人。这一声声木铎唤醒了这头沉睡的东方雄狮。而今我们拥有了“蛟龙号”“嫦娥号”,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吾辈青年应保持好奇,抱有对世界的无数疑问,更应奋发有为,向祖国交上自己的答卷。今朝风流人物,还看我中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