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教学反思怎样“思”?

时间:2024-06-07 13:38:54 作者:网络 字数:5548字

教学研究:教学反思怎样“思”?

王营

实践中,当我们明确了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反思?”我认为:“思”即“思维”,“怎样反思”的问题就是教师面对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怎样思考”的问题,也即思维的具体方法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怎样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运用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比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兼顾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发展,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还可以运用个别辅导法等等。有时候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大胆设想,以别出新裁的教学设计处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如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是按照文章的自然思路组织学生学习,而有些文章完全可以从结尾处或者中间处入手,层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发散思维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放下包袱,解放自己,摆脱思维定势,不受已有知识经验和他人经验的束缚,把思维的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从各个不同的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是教师不断产生新思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二、运用聚合思维,提升教师经验体系

在使用聚合思维时,一般采取以下步骤:首先对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作必要的选择与判断;然后将选择出的信息加以抽象、概括;最后将抽象的信息应用于实际,作出推理,解决问题,实现预定的思维目标。比如要解决课堂教学提问的实效性问题,教师要在不断积累日常成功的案例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材料,从中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性的结论,然后将这些结论,再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框架。

三、运用形象思维,再现教学真实情境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意象,并运用叙述、联想、组合、想像、抒情等方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情感性和感染性等特点。有时候,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印象特别深,又难以言说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回忆、联想、想像等手段,将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下来,做为日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依据。这类教学反思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叙事”。

四、运用抽象思维,构建教学理论体系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它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以抽象为基本的思维方法,以语言、符号为基本表达工具的思维样式。抽象思维常用的方法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抽象。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即理性认识,由此推动人类的进步。

教师面对异彩纷呈的教学事件,不可能无动于衷,或者将它们看作毫无意义的事件,而是要进行深入的反思,认真分析事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前是否产生过类似现象,前后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等等,通过这一番分析、比较和概括,再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从而逐步把握教育现象背后所包含的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对教学事件的积累和思考越来越多,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抽象概括,这一逐步深入的过程,使事件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逐渐显现出来,教师对教学工作也就完成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

五、运用创造思维,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创造思维开始于特定的问题,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同样,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始于对教学实践问题和困惑的思考,可将此做为一项研究课题,进行系统的探讨,这是创造思维的准备阶段;然后围绕这一课题广泛收集来自于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的研究素材,并运用抽象思维对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创造思维的酝酿阶段,也是最艰苦的阶段。有时候可能因为某一偶然事件的启发,触发教师的灵感,就像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一样,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逐渐明朗起来,这就自然进入了豁朗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验证阶段,即通过实践,对上阶段得出的结论进一步修订、补充、完善,使之具有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上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教学反思怎样“思”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教学反思中,五个方面不可能截然分开,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有可能也需要聚合思维;进行抽象思维时,形象思维也可以发挥作用,究竟采取哪一种思维方式,要根据反思的具体问题而定。

参考资料:《思维的拓宽》(郭亨杰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